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5-30 16:06李佳俐程涛
学理论·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李佳俐 程涛

摘 要: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教学活动开展是高等学校各学院的工作重点,它们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侧重的方向各不相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管理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必能使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有效拉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成才率。

关键词:专业技能;学生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91-02

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两个独立运行的职能部门,但是因为他们共同的培养对象,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有信息不对称、相互影响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双方管理工作开展的互动与融合。

一、研究背景

高校辅导员面向学生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具体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突发事件处理、课外活动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等内容,往往与学院教学活动并无直接关联。同时,课堂教学主要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并无过多关注。可以这么说,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就像是两条平行线,几乎没有什么交点,这种现象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如果能够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对接,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技能学习有机的融入各类课外活动中,使其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加课外活动的技术含量,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组织策划沟通能力的提高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学生就业及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管理模式及在校生状态分析

(一)学生工作管理模型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可用图1加以描述。

由图1可知,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学院学工系统成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完成对全体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整个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學生干部实际上站在了学生管理的最前沿,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学生工作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建设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学生状态分布及分析

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在面临多重选择时,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这段时间是学生思想成熟和目标确定的关键时期,不同的选择会使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群体。根据某高校一项调查结果,可将在校学生进行如图2所示分类。

图2 在校生状态分布图

图2中,全面发展型学生占总人数的16%,这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并不确定,所以采取全面发展的策略,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并能够加入学生干部组织或其他兴趣小组,辅助老师开展工作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单向发展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1%,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提早为自己的目标实现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得过且过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具体规划,只是希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比如顺利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等,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及职场生涯中表现平平;学业荒废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部分学生几乎没什么专长,专业课程也是门门红灯,大部分无法正常毕业。

很显然,对于前两类学生,他们的大学生活会比较忙碌且充实,较强的综合素质会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和职场生涯中如鱼得水。但他们也有缺点,比如全面发展型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容易“杂而不精”,而单向发展型的学生容易出现“瘸腿”现象,某一个方面能力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遭受挫折;后两类的学生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三、管理与教学有机结合,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策略加以引导和控制,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一)大学四年的阶段性规划

1.适应中的大一。大一新生刚刚离开高中时代的高压环境,思想上和身体上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放松和调整,但是这种放松和调整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松懈和懒惰的习惯。

首先,改变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其内容基本上围绕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需要遵守的纪律等方面展开,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实质。因此,应该让新生入学教育走进专业对口企业,在企业的研发基地或生产线上,通过技术人员的讲解和产品演示,告诉学生他所学习的专业会赋予他们哪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大家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其次,有选择地保留高中习惯。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自律性较差的缺点,进入大学之后,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没有了,学习热情会逐步减退,所以,在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一些高中习惯应该保留下来,比如早操和晚自习制度。

最后,辅导员深入班级和宿舍,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引导教育新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阶段。

2.学习中的大二。大二开始逐步接触专业课程,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规划已基本确立,这是奠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关键一年,需要严抓学生的学习。除了正常的课堂考勤外,还应采取一些其他辅助措施。首先,建立专业技能兴趣小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成立不同的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通过小型项目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继续保持晚自习的传统。强制性的晚自习给了学生一个不得不学的理由,而这种学习会逐步由强制性变为习惯性。最后,树立学习榜样予以表彰。即使是大学生,他们心目中依然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恰当的在班级中给予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以表彰,哪怕只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强化中的大三。大三的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结合大二阶段的专业技能兴趣小组的培养,很多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应在寒暑假及其他一些课外时间,以“时隙”式的方式对“通贯式”的培养教学方案予以补充,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让学生进一步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结合业内各类专业技能的竞技比赛,让学生进一步在实践中学会应用专业技能的本领。

4.实践中的大四。进入大四阶段,本科课程基本结束,在这一年,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大四学生分批次送入不同的企业,直接参与实践项目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员现场给予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二)学生管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首先,以专业为单位设置辅导员,让学生工作更好地与专业教研室对接,纵向解决学生四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紧密合作,共同为不同学生打造特色培养计划。其次,辅导员走进课堂,尽可能让有授课能力的辅导员亲自参与专业课程授课,精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表现。

(三)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1.调整学生干部队伍工作内容。学生干部队伍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引导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干部组織原有工作基础上,强调工作开展的技术含量,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工作内容,吸纳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以学生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学院推广专业技能的应用,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变成学生干部工作的一部分。一方面,打破学生干部“能力强、学业差”的尴尬局面,树立全新学生干部形象;另一方面,由学生干部自我学习带动大家学习,更好的发挥引领作用。

2.调整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专业竞技项目。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应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增加学院内专业竞技项目的比例,同时为参加省内、国内竞技比赛遴选队员,以活动的精彩提高大家的参与度,通过舆论引导、学长引路、实际参与、亲身体验等过程,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学习的价值,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状态决定了学风建设,好的学习状态和好的学风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传统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学生先知学而后知学以何用、重理论而轻实践或重专业技能而轻综合素质等。如果能够在学习开始之前,就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在整个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形式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活动规则、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时,对于他们而言,在考试取得高分只不过是向个人理想和目标迈进的附带品,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会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成才率,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成功模式的核心体现。

参考文献:

[1]代晓明,徐晓敏,张曼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40-42.

[2]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院(系)教学与学生工作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50-51.

[3]李连洁.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31-133.

[4]陈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99-102.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