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是体内有湿气。夏天,有的人不爱出汗,体内湿气会更重。建议大家平时煮点薏米红豆水喝,主要是祛湿,又能润肠通便、营养头发、润泽皮肤、消除色素斑,让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有明显改善。
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1. 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是否有恶心的感觉。有很多患者到门诊看病时跟医生说他一刷牙的时候就恶心、呕吐,嗓子里边总是有黏腻不干净的感觉,即便吐痰,也只是吐出一点,痰量不多。
2. 看早晨起床后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如果有这种发酸、发沉的情况,我们可以多按按自己的承山穴位,有助祛湿。
3. 看上厕所时候自己的大便是否黏滞。体内湿气重的,大便挂马桶上冲水可能冲不干净,大便黏腻是最典型的湿证。
祛除湿气的方法:
1. 将艾草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2. 少盐,帮助肾排水
3. 适当午睡
4. 戒烟戒酒
5. 早上吃上三片姜
6. 喝薏米红小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7. 避开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下雨天减少外出。
8. 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祛除湿气很好的办法,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9.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小贴士
多汗补气,无汗养血
天热时出汗在所难免,但有两种人有点怪:一种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另一种大家都热得出汗了他却一点汗没有。这两种情况西医一般查不出问题,中医却有说法: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这话出自清代医学家程文囿所著的《医述》。
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得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出汗多了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需要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夏季气虚汗多,可试试胶芪枣汤。阿胶9克,黄芪18克,大枣10枚。水煎黄芪、大枣,水沸1小时后取汤,将阿胶纳入汤药中溶化,服用汤汁,每日1剂。阿胶补血养颜,黄芪、大枣补气生血。
无汗者可试试四红补血粥。红枣12枚,枸杞30克,血糯米50克,红糖30克。将红枣、枸杞、血糯米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粥成时加入红糖调匀。每日1剂,早晚分服,有养肝益血、补肾固精、丰肌润肤的功效。
编辑/倪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