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现象。针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将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农名工返乡再就业状况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改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研究目的。在内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1.3亿的中国农民工中,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人员不断增长,返乡现象也长期存在,导致农民工回乡开始创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如今发展小城镇是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分水镇作为汉川市农民工较多的乡镇之一,实施“一主三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如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借鉴大量文献分析分水镇农民工返乡和小城镇发展现状,针对分水小城镇发展中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收集法: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我更多的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必须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发展的理论经验来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概括。
一、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新现象,新数据共同证实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但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并不“返农”,而是选择在当地工厂就业,城镇生活。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农民工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而且小城镇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将各类工业体系相对集中和综合配套,形成以小城镇为支撑点的内联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外联全国各地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大效益、大市场的规模经营格局,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其次,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优势聚集效应,必将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带来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加快农村产业化的升级与小城镇的发展,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小城镇内二、三产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资源布局都将产生重大的优化配置功能。
返乡农民工推动了对分水小城镇的发展。2001年,全镇工业产值达702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800元,现有各类成份企业150多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有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生长点,一些农民工返乡待业或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实现了从流动向定居的转变,直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扩大消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带来了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开始向更舒适的家庭生活转变,这种转变将会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住房需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心理上缺乏稳定性,也限制了购买的需求,另一方面乡镇地区住房价格相对较低;三是增加投资,相对低廉的创业成本,降低了创业门槛,为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会。四是带动就业增长,农民工创业就业会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回流,但大多数还是依靠重新招工。五促进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模较小,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分水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规模偏小,产生了小城镇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小城镇发展的要求。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第三产业难以发挥等问题。
小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难以形成科学的城镇化体系。长期以来,分水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沿江、沿路发展为主,城镇的布局挤压在北止老荷沙线,南抵汉江的狭长地带,镇区面积不足 2.8 平方公里,功能混杂、管理粗放且不能到位,特别是在2005年对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城镇管理采取的是“以钱养事”的方式,城镇规划、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原有的规划无人执行,导致乱搭乱建,使本来就脆弱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
基础设施水平整体不高,建设资金短缺。分水镇小城镇的城建布局基本沿着公路两侧散乱布局,企业、商业门店、住户沿线分布,形成了“马路经济带”。城镇排水功能不足,供水网管陈旧,绿化面积不足,缺少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场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要求,环卫资金严重短缺,装备设施落后,垃圾处理困难,清扫运送处理能力差。农业集约化经营面积不大,排涝抗旱能力不强,特别是抗旱死角较多。沟渠污染严重,除汉江及地下水外无一处清洁水源。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返乡的对策
扩大小城镇规模,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拉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大力提升小城镇的规模,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坚持从现实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质量、水平,从而扩大小城镇规模。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科学制定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小城镇的产业机构,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管理体系可以考虑加大垂直管理的力度,隶属于市城管局。业务接受市城管局指导,以解决执法权的问题,资金由市、乡镇财政共同保障。二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三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通过广播、宣传栏的宣传和开展学生、居民“我为美丽分水作贡献”的演讲比赛及公益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广大居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 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的中心。它不仅可以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题首先探讨了我国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后就业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农村城镇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如: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适应更多岗位需求,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然而,由于在对分水镇返乡农民工就业率与小城镇化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时,掌握的显示数据较少,缺乏第一手材料,因此分析不够透彻。所以,论文最后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尚需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单位:汉川智盛会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