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性格叛逆的时期,在没有正确督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产生自卑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造成内心的孤独感等等,对于这些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情感疏通,增加心理辅导课程并定期组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座谈会,同时开展留言信箱以及MSN沟通等聊天活动,借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是国家现在主抓的项目。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果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社会实践水平、创新性思维等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的大学生课程少,闲暇时间多,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们大多会选择上网打发时间,这样极容易出现沉迷网络世界的现象,造成情感的迷失以及对道德行为丧失判断力,甚至是对于学业的怠慢、对于生命的放弃等等,不仅危害自己也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封闭内心,缺乏与外界沟通。在高校里,一些学生群体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与外界过多地接触,这类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发现,首先,目前社会压力大,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高并且要求严格,就业情况日趋紧张,那么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同学、室友相处中关系不和谐或是家庭方面出现问题,也是大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熟,也接受着高等教育,但由于从小就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缺少对社会的认知,不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再加上毕业后面临市场形态[1]、与人相处以及工作单位等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造成心理的恐慌,以至于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们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时间点上,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大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如果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就会使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不可修补的伤害,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影响。
自卑心理。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是自信、活力的生命体。大学生活枯燥,学业繁忙,自信积极的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自信的反面是自卑,这样的心理通常与自身条件和家庭状况分不开。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以及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这样的差异就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自卑感,导致他们将自己封闭,不与外界过多交流和接触,在大学集体生活中遗留下了心理问题。
逆反心理、沉迷网络。逆反心理是现在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心理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受到来自各方的管制与约束。从学校领导者到教师再到家长,学生们认为他们没有被公平对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们就会通过网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以及一些不良信息就会侵入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2],这样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们的叛逆心理就会随之加重,这就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死循环。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重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将这一问题摆上日程,及时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辅导疏通。根据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开展相关的辅导课程和咨询活动[3],为大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对心理问题的自我缓解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大学生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条件,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面向社会的无限挑战。
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对教师的心理指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高校教师中不乏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虽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高校的教育课程就没有那么熟练了。对于这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学校要组织定期的岗位培训、工作交流座谈会等等。这些教师在心理辅导上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他们年轻,与学生群体有共同语言,也能以同龄人的角度感知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老师们要做到及时与学生沟通,解答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上的障碍,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代在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们可以开展留言信箱,让学生们的内心情绪有一个舒展的地方,这样匿名沟通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泄,对健康心理地养成有一定帮助。在网上交流也是大学生们喜欢的交流方式,邮箱、MSN等都是他们平时交流的工具[4],通过这些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拉近彼此距离,较快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动力,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在心理健康上也要有一个乐观、自信的状态。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上,要做到及时关注、沟通和解决。学校定期开展相关辅导课程,对学生心理的培养决不放松。同时,对教育者的心理指导能力也加以改善和培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早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国家打造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通信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秋实E景佳园2期11栋902室(繁荣路与健民街交汇处),130000,收件人:王一存,电话: 139448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