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调查分析

2015-05-30 06:29杨金玲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摘 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内研究现状,调查对象分析以及认知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分析进一步形成对非语言交际的整体认知,从而得出对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中韩地区

人类交际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交际渠道。非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陈原,1983)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若没有非语言行为的辅助,仅仅依靠语言行为往往没有很好的交际效果。并且,非语言交际又不能孤立存在,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或者没有其它的非语言行为配合,也不能有效表达明确信息。可见,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亦是如此。

一、国内非语言交际研究现状

80年代以来,非语言交际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首次将中国与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在国内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出现了不少成果专著。如刘润清1989年出版《语言与文化》,胡文仲1994和1995年分别出版《文化与交际》和《英美文化词典》,他与毕继万1999年出版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书中将非语言交际的功能分为六种:重复、否定、代替、补充、强调和调节。

二、调查分析

以韩国人和荷兰人的调查为切入点,我对亚洲地区(主要以中韩为例)与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差异分别就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面部表情上,英语国家面部表情变化比较丰富,讲究面部表情与交谈对象的感情呼应和与自己谈话内容的配合;中国人注意神态自然,面带微笑,语气亲切,表情真挚专一。

在目光接触方面,在英语国家认为眼神交流是真诚的表现,目光交流时间长且更为频繁;中韩都有变化,以前眼神对视,特别是与长辈,是不礼貌的,现在也开始认为说话时眼睛对视是礼貌的。

至于手势语,英语国家的人手势较多;中国人认为动作稳重是文雅有礼的,有时也会加入手势语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方面,中西存在较大不同。但双方也存在共性,例如竖中指都有挑衅、猥亵的意思。

关于姿势和肢体语言,在正式场合,都注意坐姿端正。平时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坐姿比较随便;中韩人在与长辈上司见面时正襟危坐,现在平时交谈也比较随便。

在体触方面,在不同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有些国家人们经常体触,而有些国家很少有。同样情形,英语国家的人感觉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而中国人却略感孤独和隔离。

对于沉默的态度,中西存在较大差异。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谈话对象如果沉默就是对自己的说法不认同或感觉到乏味;中韩人则认为沉默是一种表示认真聆听的方式。并且中韩人认为滔滔不绝会给人口若悬河的感觉。

对打喷嚏、擤鼻涕这类现象,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避免咳嗽、擤鼻涕等声音,对此声音会严加控制,若无法控制会道歉;现在部分中国人也认为大声响的擤鼻涕是不太礼貌的,不过仍有这种现象存在。

关于着装和配饰,原来英文化的人对场合的讲究超过中国人。中国服饰自古以来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民族服饰也存在差异,现在中国人出席正式场合也受西方影响,西服、礼服较多。中西都讲究得体的着装原则。

在时间观念上,英语国家,一般要预约,抵达时间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但不超过15分钟)为礼貌。中国以准时或提前几分钟为礼貌,现在也会事前预约。

个人空间和身体距离方面,英语国家的人避免拥挤和冲撞,有领地观念;中国人体距小,不太敏感。荷兰和韩国受访者都表示,在中国坐地铁是一件比较难以接受的事情,尤其是上下车拥挤和大声说话(包括打电话)。

三、方法和态度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是文化对比。认识非语言交际,要正确看待文化对比,达到交际之前能事先理解相关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在态度上,要努力排除文化优越感(ethnocentrism),文化模式化(stereotypes)和文化偏见(Prejudice)的干扰,尽量客观公正对待。

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会和冲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非语言交际,从而指导跨文化交际行为。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1993(3)

[2]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

[3]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5]徐红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J].赤子,2014(2)

作者简介:

杨金玲(1989~),女,山东省东营市人,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