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娜
摘 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恰当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帮助企业实现长久的发展。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将其运用在企业管理中之后,企业不但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文章在分析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管理应用此种模式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企业管理中运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8-0032-02
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因此,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的管理目标,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企业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非常淡薄,最终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而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就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通过此种管理模式的运用,企业真正的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 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区别
1.1 管理对象的变革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的对象仅仅是企业的内部,比如员工、生产工艺等,在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重视,这使得企业对外部情况的变化并不是十分了解。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以传统管理对象为基础,增加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外部信息的获得,同时充分的利用外部资源,这样一来,对于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就会变得十分明确,最终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获得社会效益。
1.2 管理机制的变革
企业与社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社会进步时,企业才会更加繁荣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繁荣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企业应该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项社会资源之间的配置变得越来越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正是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所注重之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1.3 受益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最为注重的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会过分地关注股东的利益,对于社会公众群体的利益直接忽视,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在短期时间内能够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实施了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之后,社会公众群体的利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同时,股东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实现了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和谐发展。
1.4 经济利益的变革
企业在发展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注重经济利益的发展,那么就会用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进而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终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比较严重的限制,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不过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经济利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1.5 管理目标的变革
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不仅仅注重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还注重社会利益最大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加注重社会及环境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 企业管理应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要求
2.1 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为了充分的发挥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作用,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就需要企业体现出社会责任理念,具体说来,就是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能完成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社会责任理念的指导下,企业能够完全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发挥思想的先导性,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及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方向。
2.2 凸显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首要,企业的主体要具备责任竞争力的意识。对于企业来说,主体不仅仅包含管理者,还包含企业员工,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企业主体,因此,为了凸显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就要在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识中树立责任竞争力意识。其次,在企业管理中凸显出责任竞争力,在运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管理企业时,要为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而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多个方面来凸显出责任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帮助企业建设社会责任
在运用面对责任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时,要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这对管理思想的进一步活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促使管理模式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也保证管理方向的正确性。管理氛围形成之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是十分有利的,管理层在利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会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企业主动的履行社会责任。在管理氛围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层要将员工的管理建立在充分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帮助员工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2.4 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效益
企业采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共同发展,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效益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有助于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准确的体现出来,最终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3 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3.1 企业实现全员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要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通过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运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了充分发挥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就需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同时,还要调动起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
3.1.1 企业的管理层要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掌握企业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地发挥自身对员工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时,企业管理层要对社会责任及其管理模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中,发挥带头作用,另外,管理层的参与并不是盲目的参与,而是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用目标来指导行动,保证二者的一致性。
3.1.2 企业的员工要充分的了解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员工,企业就无法实现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员工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员工具备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才会实施的更加彻底。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在进行培训之前,企业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员工全部参与到培训中,进而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员工会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建立新的工作模式,更好的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3.1.3 提升员工的社会责任能力
意识指导行动,能力决定行动成功与否,因此,企业要着重提升员工的社会责任能力。
3.2 企业实现本质变革
企业的本质变革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3.2.1 重塑核心价值观
企业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更具发展的动力,企业管理运用了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之后,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重塑,由原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变为现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3.2.2 重订发展战略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应该重新制定更加适合的发展战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共同实现,当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节能减排是首要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建立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在运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展开管理时,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体系,此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在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时,可以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保证最终建立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适应企业的特点。
3.2.4 建立社会责任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对企业人员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评估,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履行情况好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履行情况差的工作人员进行恰当的惩罚,同时,及时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合理的解决。
3.3 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产品的生产,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就是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的提升要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设计阶段开始,设计出能够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在产品生产阶段,要保证生产过程的工艺性,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同时,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要避免产品对环境造成影响。
4 结 语
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面对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管理之下,企业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的明确,并十分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存在五大区别[J].WTO经济导刊,2010,(2).
[2] 赵勍.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
[3] 沈朗,朱成亮.基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管理新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4] 熊晓萌.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5,(3).
[5] 张安平,李文,郭建伟.雪佛龙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11,(5).
[6] 王清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以BJNY集团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为例[J].会计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