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淼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 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对确诊的患者行脱水、降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的治疗,恢复期辅以针刺和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42例患者中,心脏瓣膜病性房颤23例,非瓣膜病性房颤11例,其他原因8例。CT 检查结果显示: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21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19 例,在右侧大脑中动脉10 例;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突然昏迷、失语、偏瘫、四肢瘫痪、交叉瘫、共济失调、头痛、呕吐等。42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4%(35/42),其中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无效5例。结论:我院均根据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9-01
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并发症,由于心脏附壁的血栓随着血流进入患者的脑动脉,产生了血管阻塞,导致脑部栓塞性的缺血,由该动脉供血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从而影响正常的神经功能[1]。心源性脑栓塞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栓塞性梗塞,也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患者多数是老年人,他们的机体处于退化状态,心脏病引发脑部栓塞的可能性比年轻人高许多。患者症状严重、发病较急、梗死面积较大,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本次研究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脱水、降颅内压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 月-2014年9月期间我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2例。其中,男22 例,女20例;年龄45-68岁,平均(52.93±4.32)歲;发病到治疗时间为2-24 h,平均(9.41±1.62)h。
1.2 诊断标准 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①突然起病,骤发神经功能障碍并迅速达到症状最高峰。②脑梗死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③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病,经心脏听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证实。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和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或加重)4 个级别, 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方法 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以及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治疗方法
笔者对确诊的患者行脱水、降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的治疗。根据患者颅内压状况,给予甘露醇以及呋塞米等,同时给予维生素E、尼莫地平、脉络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选择纤溶酶、阿司匹林肠溶片、奥扎格雷钠等抑制血小板棸集;血栓通、疏血通、舒血宁等中药改善脑血液循环。恢复期辅以针刺和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
2.2 原发病类型 42例患者中,心脏瓣膜病性房颤23例(54.77%),其中19例为二尖瓣瓣膜病变,其余4例为联合瓣膜病变。非瓣膜病性房颤11例(26.19%),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其他原因8例(19.05%),其中换瓣术后3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例,心肌病2 例,心肌梗死后3 例。
2.3 临床疗效 42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4%(49/42),其中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无效5例。
3 讨论
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个:心房颤动、心房黏液瘤、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还有部分患者存在左心室血栓、左心房的附壁血栓等。其中对心源性脑栓塞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心房颤动,尤其是非瓣膜病性的心房颤动,由于患者心房壁出现不规则的运动,心房血流的方向紊乱,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导致流速减慢、血小板碰撞、血流淤积等情况。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的活化,而这两种情况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环节。
心源性脑栓塞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以左侧的大脑中动脉最为多见,本次研究中,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这与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据文献报道,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为5.00%-15.00%。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方法基本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相同,但本次研究中加强了对心脏疾病治疗以及采取改善心功能的措施。对于入院后意识障碍明显,并伴有呕吐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主要采用了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脱水降颅压。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7-14 d 后),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或血塞通注射液静滴,并辅助使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通等神经细胞活化剂。而对于意识正常者,则采用常规治疗,包括使用扩血管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以及注射丹参注射液等。为防止较高的脑栓塞复发率,均指导患者在出院后采用用低分子质量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防止血栓的进展及防止栓子的再次形成,并指导患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以促进患者痊愈。我院均根据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高达83.34%,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红杰,张朝民.36 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J].吉林医学,2004,(12).
[2]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