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2015-05-30 05:05杨召芹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杨召芹

【摘要】目的:对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急救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风险管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观察组的各类风险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到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明显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且大大降低了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对于急救患者尽早摆脱生命危险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4-02

相关研究表明:护理风险是指醫院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通过制定对应的措施,以减少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降低经济损伤及医疗纠纷发生[1]。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急救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患者的应用效果,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急救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生命安全,现将具体的护理风险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急救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研究对象均因不同原因受伤或者是机体脏器功能受到损害,符合院前急救的相关诊治标准。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该组中男性患者占28例,女性患者占1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5岁到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2.8±3.7)岁,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该组中男性患者占25例,女性患者占15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4岁到6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1.9±3.8)岁,所有被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方面、病种方面及年龄方面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组间无统计学研究价值。

1.2方法

所有被研究对象入院后,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采取对症护理干预,纠正水电解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等常规干预措施,严格对照医院相关规定实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在执行过程中,首先根据院前急救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医院院前急救护理水平。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上述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分为100分,将其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得分在100~85分之间,比较满意:得分在85分~60分之间,不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此外了解不同护理管理应用后的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研究

此次研究中,对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 )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果显示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n(%)]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的各类风险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n(%)]

3 讨论

急救患者的特征表现在: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等,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因此,对院前急救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痛,使其尽早脱离生命危险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探究了常规护理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两种管理方法,其中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中探究到院前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表现在: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缺乏娴熟的技术操作,在护理过程中不能认真对待,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以及抢救秩序混乱等问题[2]。

笔者根据上述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具体包含:(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急救工作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抢救流程以及交班制度等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确保急诊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能够在3分钟到5分钟之内出诊,在途中要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自救,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危及情况。(2)确保急救物品管理有序,严格按照交班制度执行,确保出诊急救物品及相关急救设备的完整性,此外还要检查急救物品是否出现了过期或者是混乱现象,若发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对策,确保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避免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3)强化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医疗事故处理》及《护士条例》等相关内容,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其在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以便紧急有用。(4)提升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树立时间观念,为急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此外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和安慰,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早脱离生命危险期。(5)加强对急诊部急救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促使急救人员要根据相关疾病急救的流程具体进行,具体包含:吸氧治疗、吸痰治疗、静脉输液治疗、气管插管以及电除颤等,确保急救工作人员以娴熟的操作技能,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时,针对其时间紧、任务复杂、且突发性的特征,要求医护人员要具备全面的护理素质,同时提升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保证整个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缓解患者的危险状况,保证其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同时做好护理管理工作,还能降低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现代化护理水平[3]。

综上所述,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根据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观察组的各类风险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总体来说,对急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树立现代化护理理念,结合相关的急救制度具体进行,从而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水平,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和减少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急救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尽早脱离生命危险期。

参考文献:

[1]郭淑敏,王志伟.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2015(05).

[2]洪小英,王根群,黄超莹.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03).

[3]王鑫,崔晓丽.风险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医患纠纷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15).

猜你喜欢
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抓住“瞬间性”效果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