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处穴刍议

2015-05-30 00:57刘贯宇那涛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针灸学发际主治

刘贯宇 那涛

【摘要】五处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临床所用穴位。它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等。也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它的定位与主治始终存在着异议。本文通过查找文献及临床经验对五处穴定位与主治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五处穴;取穴;主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5-01

五处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临床所用穴位。关注五处穴已久,因为它对于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在运用五处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相同或不同的主治观点,为此做了深入研究。

一、五处穴名

1、出处:五处为经穴名(Wǔchù BL5)。最早見于《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督脉去上星一寸五分”。曲差后一寸(《增注》)。考“五”,乃数名(其义详前释)。“处”,有位置、处所之义。《史纪·五帝纪》:“迁涉往来无常处”。足太阳膀脱经脉气所发瑜穴,起自睛明,历攒竹、眉冲、曲差,至此处正为第五穴,故名五处。《会元针灸学》载:“五处者,足太阳经始于睛明……至此五穴,皆能愈目暴赤热痛也,故名五处”。?

2、别名:巨处穴。《医学入门》作巨处。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在查找文献中,尽管有《入门》“五”作“巨”字误之说,可从目前教材、论著等都标注巨处穴为别名。我们在用巨处穴作为主题词、关键词等在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查找为0条结果,说明人们基本忽略该穴位名词。

二、五处穴定位异议

关于五处穴的定位异议,其原因是因为相关穴位定位的变化产生的。

1、《针灸学》6版: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2、《千金》:位于头部,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曲差穴上0.5寸。

3、《名堂经》:入发际1寸,督脉上星穴旁开1寸5分取之。

4、在前头部上星之旁一寸五分,曲差之上一寸。(类经, 图翼、金鉴,三才图会作曲差之后五分,今不从之。从於彙解、甲乙、挨穴法之一寸)。?

6、曲差穴上0.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笔者认为应首先明确头部横向(前额)的骨度分寸为9寸,以确定横向经脉与经脉间的距离,9寸由中线一分为二,每侧4.5寸,再3等分,即中内1/3交点为膀胱经在头部循行路线的起始点,取穴时按督脉的骨度分寸横向旁开......五处穴应在入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上星)旁开1.5寸.....4

7、“五处”穴混人“哑门”穴中《外台》哑门穴下云:“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之会,仰头取之。不可灸,灸令人瘩。主项强,舌缓,疮不能言。脉傍去上星一寸五分。灸三壮。此以泻诸阳气,热,妞,善嗦,风头痛,汗不出,寒热,痉,脊强反折,痪疚,癫疾,头重。”此例与例一相同,显然包含了两个穴的部位及主治内容。“疮不能言”以下文字,据《甲乙经》、《医心方》诸书,系“五处”穴的部位、灸法及主治内容,而王惟一仍将上述两穴的内容归于“哑门”一穴下,写入《铜人经》中,宋以后针灸文献因袭《铜人经》,亦未予订正。5

综上论述,从《素问》《千金》《名堂经》等始,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归经相对于之后的腧穴理论有较大的不同,及穴位和经络之间关系也模糊不清。诸文中虽然也提及穴位数量和大概位置,却未详述命名,说明足太阳经脉的穴位逐渐在发展。五处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在定位上有异议,但是从临床经验我们还是将五处穴定位为: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取穴为:曲差穴直上0.5寸处。

三、五处穴主治与变化

五处穴主治变化的原因诸多,我们知道出处于文献中任何一次腧穴主治的总结,都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医家在腧穴定位上的差异。所以说主治异议的有文献整理中的辨别文字的失误,有腧穴判别的失误,有同名异穴鉴别的失误。主治变化的有单穴对某种病症的独特疗效总结,配穴中增加该穴临床的变化。研究中我们发现除古代文献所载五处穴主治的许多病证外,现在五处穴在临床运用中也得到充分地发挥。

1、文献主治辨析

《千金》:五处主风头热,主时时嚏不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治头风,目眩,瘛疭,目戴上不识人。

《针灸大成》:主目不明。《名堂经》:主痉,脊强反折,癫疾,头重。寒热。此以泻诸阳气,热,衄,善臆,风头痛,汗出。

《入门》:主头風目眩,脊强反折,瘛疭癲疾。6等等

《针灸学》1957年南京:主治头风,目不明,目戴上不识人,脊强反折,癫痫。

《针灸学讲义》一版:主治头风,目疾,脊强反折,癫痫,瘛疭。

《针灸学》六版:目眩,目视不明。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五处穴的治疗重点在头部与目部。其痉,脊强反折,癫疾,瘛疭等是足太阳经的典型症状。

2、近代临床应用的主治变化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目眩,面神经麻痹,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抽搐等。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痛,目视不明,视力减退,衄血,青光眼,鼻炎,鼻息肉等。

其它:感冒,热病等。

配伍:头痛目眩配合谷穴、太冲穴。癫痫配太冲、风池。感冒发热配合谷。头痛目眩配率谷、行间,有清利头目平肝的作用。五处穴配合风池、供血、翳明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按摩:改善脑缺血使用中药及揉按百会及五处穴,可以升举清阳之气,引气血上荣头目。头痛目眩经常按揉五处穴促进心神安宁,有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小孩子惊厥、发癫痫,可以通过按摩此穴快速缓解。

本人临床经验:治疗抑郁症,针灸五处穴,配加药物“舍曲林,奋乃”服用。

参考文献:

[1]穴名释义(四) 山东中医学院 张善忱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4年 第八卷 第一期

[2]经穴汇解 [日]原昌克编著,李顺保等译注 学苑出版社2008.9

[3]针灸经穴概要(续)林茅编译 中医杂志 1955 总11号 p48

[4]关于《针灸学》中部分腧穴定位的几点意见 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10月第21卷第5期 阎翠兰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

[5]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错误举例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黄龙祥 1987第9期 p53

[6]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

猜你喜欢
针灸学发际主治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常用手叩头拯救发际线
和中学时光一起逝去的,是发际线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