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霸权的转变——从阶级到社会

2015-05-30 10:48赵佳伟刘云杉
学理论·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阶级转变

赵佳伟 刘云杉

摘 要:统治霸权,是建立在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包含诸多要素的统治形态。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可以将统治霸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之前,即以阶级统治为基本表现形式的统治霸权;第二阶段为二战之后,是以变化为集经济、政治等为一体的社会统治为主要特点的统治霸权。如果从内在的属性上来讲,不论是阶级统治还是社会统治,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外在的表现上来看,这二者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霸权统治;转变;阶级;社会

中图分类号:D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09-02

霸权的政治根源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密不可分,起码可以认为自由主义经济为政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垄断关系。传统的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用政治控制经济,经济的自由必须要靠出卖全体经济人的自由来获得。只有政治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自由,也就只有政治力量的垄断统治才能保证经济力量的资本运营。

一、统治霸权的含义和本质

1.统治霸权的含义

“统治”一词,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开始有了阶层乃至阶级的分化,统治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统治是一个阶层或阶级对其他阶层或阶级进行管理的最初的手段与目的,也是一个阶层或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所必须要采取的手段。而“霸权”一词,与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资本主义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与侵略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76,因此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了推动其利益更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取一种有威慑力的统治,这种统治所包含的方面比较广泛,但是却主要以对敌对阶级的打压为主要手段。以暴力手段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经济乃至政治主张,这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表现得相当明显。从“统治”以及“霸权”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对统治霸权做如下的定义:霸权统治即是以资本主义为核心,在政治上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或是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大力推崇与发展资本主义,而在文化上则是推崇自由主义的一种统治形态。

2.统治霸权的本质

统治霸权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服务的。不论是在政治上打压无产阶级的崛起,还是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抑或是在思想文化上传播自由主义,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向前发展而开辟道路。从本质上来讲,统治霸权是一种复合结构,是一种结合了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于一体的驱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发动机”。同时,统治霸权也是内嵌于资本主义之中的,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统治霸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属性所决定的。

二、统治霸权的形成与早期结构

前面已经提到,统治霸权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其相对于封建经济而言具有更强的张力,所以在本国发展已经并不能满足其属性。“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厂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1]273,在强劲的张力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开始逐渐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在自己的国内为消灭异己的力量做各种努力。他们的武力同时对准了落后制度与先进的制度。通过对殖民地的武力和政治的双重镇压,控制殖民地成为其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地,最后达到发展、壮大自己的目的。资本主义在发展的早期具有较为鲜明的阶级对抗属性以及较强的对外侵略性,因此,作为其外在表现的统治霸权,具有如下几个结构。

1.政治結构

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主要障碍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与传统,这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资本主义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与传统,他们通过自己的政治机构下达命令,废除旧时代留下来的规章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为其服务。“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278-279,在这时,无产阶级的出现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新的障碍,资本主义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样也会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镇压无产阶级的运动。

2.经济结构

早期的统治霸权,不仅仅有政治结构,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如果说政治结构是为国内的统治服务的,那么,经济结构则既可以为国内的统治服务,同时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诸如东印度公司等派驻在殖民地地区的经济机构,他们负责对所控制的地区进行资源的开发并且负责产品的销售等经济职能。从而在经济上对殖民地进行控制。同时,由于宗主国的政治职能无法对殖民地进行统治,这些经济组织就会同时肩负起政治管控的责任,他们会对殖民地出现的反抗进行镇压,同时也会扶植当地的“傀儡政府”,进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也就意味着早期的统治霸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三、统治霸权的转变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方面,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许多国家都先后爆发了民族解放战争来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它们所进行的统治,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于民主意识广泛的深入人心,因此此时阶级斗争的观点已经被弱化;在经济方面,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由于采取了独立解放运动来摆脱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控制,所以西方国家曾经采取的利用政治和经济混合的手段对传统殖民地统治已经没有可行性,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渗透到了每一个生产领域。

“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2]3,的确,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是技术对人们的压抑性的统治,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简而言之,在此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维度变成了单向的,思考方式也逐渐离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远。

针对这种在二战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不难看出,统治霸权发生了如下的转变:第一,在针对殖民地方面,统治霸权由政治和经济双重控制这一形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传统殖民地进行新形式的经济上的控制;第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阶级斗争这一说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天然对立的阶级在现代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出现了和解的趋势,资产阶级转而进行的是社会控制;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统治霸权的方式,即技术压抑型的统治霸权,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控制人们的思想方式上,“抑制性的社会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术性强、愈是全面、受管理的个人用以打破奴隶状态并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就愈是不可想象。”[2]7而第三种转变趋向,也反映了统治霸权的进一步升级。

四、当代统治霸权的特征

1.隐蔽性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统治霸权带有非常明显的斗争性与阶级性,那么到了二战之后,统治霸权在政治方面则更加隐蔽。这一隐蔽性最直接的体现是西方国家逐渐地弱化阶级斗争这一说法,他们大幅度地提高无产阶级的福利待遇,并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解了,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内涵并没有改变,因而从实际上来讲,资产阶级仍然与无产阶级是对立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进行统治。

2.新的经济侵略性

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向外扩展以谋求最大的利益,所以在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时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在那里他们攫取物质生产资料并销售自己的产品,对那些企图反抗的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从而彻底破坏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赤裸裸的原始掠夺显然已经不能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自身的利益。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资本主义采取了新的扩张方式继续对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经济上的统治,通常所采用的是“剪刀差”模式,即通过价格的不平等来维持这种统治霸权的地位。

3.社会整合性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它的统治霸权是以控制人的行为,诸如镇压等方式建立起来的,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给人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新的管理模式在这时出现。这种管理模式极具普遍性,它可以运用到各种组织当中,而恰恰就是这种模式,为社会整合带来了便利,从而可以更好地对被统治者进行管理。

4.延续性和统一性

统治霸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轨迹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延续性为统治霸权的延续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统治霸权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殖民地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要采取的统治方式,从根本上是要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的,因此并不存在本國内和殖民地两种相异的统治霸权模式。

五、后现代主义与统治霸权的消解

资本主义在自我发展进程中将这种控制的做法延伸至整体社会的层面。在走向后现代的流转中,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被揭示为整体控制的表现形式,关于资本主义垄断的政治理论会在“隔断在人类自我实现的自由伦理原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以往所建立起来的联系”[3]。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提到:“后现代政治的决定性的组织基础与不同性质的社会运动相关”[4],包括社会运动与社会本体对法律别的重申,不出意外的实现形式就是这样一种本质从一种类本质流向另一种类本质,实现解构而建构的过程。

民主的解构会实现民主,也会同时通过解构自由主义经济实现经济自由。现代主义所精心构建起来的政治垄断的大厦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强的社会控制势力所攻击,政治基石的一部分内容将随着现代主义数据的流失而流失,一部分则去选择更加具备理念聚合性的结构来改换本体实现共生。这样很可能会改造现行政治体制内部的基因结构从而改换政治的性格,使之变为谦逊的、合作的与民主的。这就必须对解构主义产生直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墨菲.政治的回归[M].王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7.

[4]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47.

猜你喜欢
社会阶级转变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