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期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动力,教学中应合理使用一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要求,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产生阅读的需求和探究的欲望,对将要阅读的内容进行搜集和筛选,靠内在的驱动力自觉阅读而不需要外在的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在新课导入的设计阶段,教师应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和迫切想要体验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阅读期待的心理。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前提下,既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容易引起联想,产生感悟。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导入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联想更丰富,在问题的启发下,很快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特殊”一词,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会有迫切想知道特殊的原因在哪里的心理需求,即刻产生阅读期待,想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时候的学生注意力较集中,阅读认真,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阅读的期待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知识。但这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发问,让学生进入到下一个阅读期待之中,继续和文本对话,弄清楚为什么巴西总统要为一条即将枯竭的瀑布举行一次葬礼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还会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本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经历,将对问题的探究不断引向深入,生发并创造出文本的崭新含义。
二、制造跌宕起伏,诱发阅读期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水平如镜,一潭死水的课堂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只有具有动感的课堂,讲授的内容动静结合,跌宕起伏的课堂,犹如说评书讲故事一样一波三折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打動学生一颗好奇的心,才能让学生用心思考并产生阅读期待。例如《夹竹桃》这课课文,为了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含义,可以先按照常规教学程序让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韧性”的意思,并标记出文中能够表明“韧性”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韧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真正对问题的探究才刚刚开始,教师话锋一转,问:本自然段的语言很有特色,从这样的语言及句型上能否发现作者是怎样写出夹竹桃的这份韧性的呢?原本平静的课堂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一个小高潮,阅读期待产生了作用,学生个个紧锁眉头,冥思苦想,渐渐的,脸上有了些许笑容,有了许多发现和独特的见解。一个个举起了稚嫩的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到文章的重点内容上,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就又会激起一个新的思考过程,体会到作者季羡林言语的妙处以及质朴的写作风格。
三、教师精心设问,引发阅读期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里,都具有一种固有的需要,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探索着。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如果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有效地生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情况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不再机械地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而是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步步迈开探究阅读的步伐,引向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究。比如在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可以抓住文中第2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究竟“密切”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由于抓住中心句精心设置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产生了阅读期待,学生便会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而去认真品读课文,走近海洋并深入探究。很快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既会回答了问题,有对海洋深入了解,知道了只有保护海洋,才能对海洋有所索取。
四、鼓励个性阅读,满足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经历一个产生和实现,而且不断提升和产生新的期待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尽相同,很有个性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全体学生作统一的期待要求,而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通过个性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并满足这种要求。当一个阅读期待获得满足之后,引进学让学生处于主动的阅读状态,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人物的形象,语言的品味以及人文情怀等不同侧面产生期待,读出新意。在深化和丰富作品意义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变》一课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事变的全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利用多种朗读的方式,读出我国军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心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中日关系,谈一谈如何做到尊重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这种个性化朗读,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对文章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思考,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动力,实现了阅读唤醒以及阅读实现的目标,引起了学生对未知阅读领域的新的探究,阅读教学又多了一些活力因子,有了更多的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阅读期待,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