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
摘 要 教育部在浙江宁波组织召开的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背景下,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要定位在提升国家竞争实力、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从关注就业率向关注就业质量转变,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以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继续学习能力指导为重点,以职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 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质量;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6-0027-05
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在浙江宁波组织召开了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对策与实践,力求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回答如何“促进就业”。这是教育部自2003年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后的又一次职业指导专题工作经验交流会。十余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工作目标:高就业率向高就业质量转变
长期以来,就业率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体现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持续走高,就业率对教学实际反应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从理论研究者到实践办学者,更多的把就业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本次会议上,鲁昕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不只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还要解决就业质量问题。并与我国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由制造到创造转变,以及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相联系。鲁昕强调,要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是体现在对国家方面,高质量就业就是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实力;二是体现在学生个体方面,就是要让学生高收入就业、有保障就业。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定位,对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内涵与意义。
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在90%以上。2013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新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8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9%[1]。可以说,多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千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显示,2012、2013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2550元,对薪酬满意度不足20%①。
多年来,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高就业率作为体现学校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建立机构、选派专人、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等,不断强化就业工作,其结果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伴随高就业率的是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现实,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率、起薪、社会保障水平、就业稳定性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等就业质量方面的指标有待提高[2]。所以,提高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新的目标追求。
二、课程改革:就业指导与学习指导并重
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一个重点。鲁昕强调,职业指导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指导模块,以职业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能力教育为重点,以职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并与其他课程和实训实习有机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就要关注职业指导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要求。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如何设置,二是课程内容如何调整。
从职业指导课程设置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一直作为德育课的一部分,其设置经历了三轮改革。第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是1993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构建了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课程体系,把《职业道德》设为9门课程之一,这一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指导课程;第二轮德育课程改革是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把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 门精简为4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成为必修课程,并颁布了教学大纲,职业指导课程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必修课教学计划,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业精神等方面内容;第三轮德育课程改革是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本轮课程改革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对第二轮改革设置的4门必修课进行了调整,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列为必修课,这两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前三轮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解决了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有无的问题,也明确了要培养学生择业知识和技巧的问题。接下来如何改革,会议给出了答案。鲁昕指出,职业指导既包括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也包括学习指导。要对现有的职业指导教材进行修订,把继续学习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就是要建立职业院校学生继续学习通道,给他们多样性的选择机会。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紧迫和重要。因此,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应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等,增加学习能力指导内容,把学习能力指导与就业指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目标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终身发展与自我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推进:建设综合性职业指导体系
从政府推动的角度,鲁昕提出,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高质量就业为重点,构建综合性现代职业指导体系,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现人生出彩。
构建综合性现代职业指导体系,是基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现实需要。一方面,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并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开学校,其心理、生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指导工作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连续进行[3]。
图1 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体系
综合性现代职业指导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由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和岗位实践一体化构成的教育教学体系;由行为训练、拓展实践和社团活动构成的潜能开发体系;由心理咨询、行为引导和团体辅导构成的观念培养体系;由心理测评、就业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构成的评价体系。四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指导综合体系,职业指导工作就不会仅仅局限于为学生升学或找工作提供指导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服务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长远发展。
当然,建立综合性现代职业指导体系还需要做好保障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师要强化工作保障,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负起责任,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功能和作用。具体地说,主要是落实“三方责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指导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统筹协调、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宣传推动、工作督查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校长要承担起领导责任,各学校要把职业指导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建立由学校校长负责、行业企业参与、各部门协同实施、校内外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积极推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三是班主任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班主任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指导开展好职业精神教育、职业文化体验、课外兴趣活动、职业指导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业服务和援助等具体工作。
四、实践探索:区域和院校的经验
会议安排3个地区和4所学校交流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各有特点,然而从区域和学校经验看,创新是共性,注重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才是职业指导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区域经验
宁波市重点加强“四个统筹”,即统筹领导、统筹布局、经费统筹、政策统筹。统筹领导主要是完善和加强市、县(区)两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布局体现在对接地方产业,持续推进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投入1.5亿元设立专项引导建设资金,将职业指导列为学校办学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重点发展专业、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等专项建设,引导各县市区通过撤、扩、迁等方式,形成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基本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全覆盖;经费统筹就是每年拿出2.4亿余元用于中职教育免学费补贴,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中职学校生均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8倍,高职院校生均经费达到每年1万元;政策统筹就是严格落实劳动预备教育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行不同等级的技术工人给予相应的技术职务津贴政策,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宁波市还建立了“政府牵头、政策配套、校企共建、市场运营”的校企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解决校企双方信息交换不对称、不充分的问题。面向在校生和毕业生,实现找实习、找工作、找培训、找兼职、找创业机会等目的;面向行业企业,实现找人才、找技术、找委培、找设备等目的;面向学校,实现找合作、找专家、找基地等目的。
上海市系统规划职业指导工作的顶层设计,坚持以科研引领职业指导工作,以毕业生就业统计公告为抓手,以构建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反馈机制为重点,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化、人员专业化和服务科学化。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公告制度,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做法,先后启动多项课题研究工作,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见》,2011年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特色项目遴选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全市共享和转化。从2010年开始,以毕业生职后调查为突破口,获取毕业生就业后的真实信息,研究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性,每年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导学校进行专业调整。
湖南完善三重保障,构建职业指导长效机制。一是政策保障,201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制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二是组织保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把就业情况纳入市州教育部门年度工作考核,把“职业指导机构与队伍”、“职业指导教育”、“就业服务”纳入省级示范性中、高职院校建设基本要求;三是人员保障,坚持全员育人,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工勤人员都参与育人,聘请的兼职教师、技能大师等既要传授专业技能也要培育职业道德,在全省中职学校专任专业教师轮训中专门设计了职业指导能力模块,并每年组织全省职业院校创业导师培训班。搭建三个平台,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水平。一是完善宣传平台,要求学校以集中宣讲、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全省举办“文明风采”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模拟面试、创业案例征集、创业教育月等活动;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在毕业生就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建立毕业生就业办事处,增强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职业指导交流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职场技巧、法律维权等服务。
(二)学校经验
重庆工商学校坚持“求实、提质、拓宽、增效、扶困、创业”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创建学校的就业品牌。求实就是落实各项就业制度,健全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人员,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质就是加强德育工作,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较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拓宽就是广开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基地网络建设,依托职教集团搭建就业平台,创新就业机制和合作层次;增效就是强化就业服务,搭建就业双选平台,加强职前指导和职后跟踪管理,落实就业专项经费,加强与劳动监察部门的合作;扶困就是开展就业帮扶,每位教师都要与毕业生结对子,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职后指导,面向经济困难学生开发公益岗位,优先解决贫困生就业;创业就是帮助学生圆创业梦,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平台,以及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吸引更多的学生创业。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健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和人员,开设职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同年级的教育重点不同。制订了相关规章制度,细化量化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绩效奖励制,确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为保障,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抓手,以高效快捷的就业信息平台为依托,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构建就业联动运行机制,每年进行量化考评。构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为必修课、“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为选修课,文化素质讲座为补充的“1+4+x”的课程体系。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健全机制、选配人员、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场地为保障,构建了“351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即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交流与创业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三个课程模块,职业规划、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创业大赛、就业知识五项大赛,一个网络自学课程,同时自主开发了就业创业教材。通过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创新竞赛与项目实践、专业培训与项目孵化、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四个结合,搭建 “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董振华.坚持就业导向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4-186.
[3]张华,余丽菲.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