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凤
一到写作课,一向活跃的冯伟芳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经过了解,写作文是最令她头疼的。每当习作课,她就会有种莫名的恐惧。经调查,像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少。
平心而论,许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也做了不少的探索,花了不少的时间,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终究不能跳出作文的圈子,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呢?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以下两种情况:①有材料写不好,这是由于词汇缺乏,语感差所致。②没有素材,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了解社会少,生活经验少,再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与积累,写作时更是觉得无话可写。这两种情况正是反映了阅读、生活积累与作文的重要关系。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要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提高对写作的兴趣,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
一、能动:一种脱离恐惧后的积极状态
“兒童越是积极,他们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皮亚杰语) 记得有一次作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然后写下来,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文。让学生体会到其实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而已,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惧;老师以轻松的话题导入习作课;采取师生共作、同学合作、接力写作等多种类似于游戏的写作形式,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减轻恐惧的好办法,特别是对于作文起步的三四年级,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梯度:一步一个台阶方能登山峰顶
对于这些对作文恐惧的学生,教师不妨以看图作文为起点。每次指导看图后,先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说一遍,然后让他们照着说,再写下来。
其次,仿写课文中的典型片段。课文是学生模仿的好材料。遇到典型的片段如:总分结构的、动作描写细致的,都可以让学生动动笔,仿照着写一写。
再者,要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些学生一般都是不善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者,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往往是笼统、模糊、粗枝大叶的。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到生活中去观察。
教师要做有心人,见缝插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一次,中午吃炸鸡腿,我留意观察学生吃炸鸡腿时的样子,吃好午饭再描述给他们听,学生哄然大笑。这样让学生懂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观察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捕捉美的眼睛。
三、兴趣:为了引发情感效应
教师应当让他们多写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命题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写。一是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事。如《麻雀的突然到访》《书包不见以后》……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二是引导他们的心里话。如让他们给老师、爸爸妈妈封信,说说心里话。三是多写童话。针对小学生爱想象这个特点,可以让他们自编童话故事。编好后,还可以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自己写的故事。讲前,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开开后门”,帮助他们修改、排练,让他们尝到写作文的“甜头”。 四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写,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领悟,去感悟,使学生有感而发,写出情文并茂的好作品。
四、视野:游弋于课外书籍的海洋
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对作文恐惧的学生大多不爱看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书,走近书。
(1)故事引路。讲名人爱看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多看课外书的好处。
(2)投其所好。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与学生闲聊,了解他们的爱好,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引导他们看书。如有一次我了解到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看《姑苏警方》,于是就特意把一本侦探小说介绍给他,结果发现一向不安分的他这次看得特别认真,并由此渐渐喜欢上了看课外书,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利用小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心理。教师给学生做榜样,带头看课外书,看完了推荐给孩子看。这样,学生们看书的热情就会渐渐被带动起来。
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学生在阅读中不仅积累了词汇,还在阅读中对写作有所感悟,这种感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律感知。课外阅读,使学生完成了读写的迁移。
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优秀作品的过程,就是建构作文认知图式的过程,结果是作文能力逐渐提高。
五、激励:作文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因此教师在批阅这些对写作有恐惧感的学生的习作时,要适当降低要求,发现“闪光点”——一个好句,一个好词,哪怕是誊写认真了,都要及时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喜悦。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给了他们信心,可以起到加强作文行为的作用。
让这些学生爱上了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起码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