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伟 陈金灿
“我们不缺订单,不缺资金,只缺人!”最近,在《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一行走访“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山东枣庄市市中区时,山东枣庄纺织服装协会会长汪永祥这句话让记者眼前一亮。
据枣庄纺织服装协会统计,2014年,市中区产纱4.68万吨,布11439万米,服装6.78亿件,纺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1.4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税10.2亿元,同比增长12%。
“自成立协会以来,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月月有进步,年年有提升。现在进入了新常态,我们要寻找新优势,干出新亮点。”说到当地企业的成长,汪永祥甚感欣慰,也信心百倍。
纺织服装产业一枝独秀
“相对于我区的煤炭、水泥、化工来说,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其他资源型产业却增长乏力,唯独纺织产业稳中有升。”汪永祥介绍,市中区党政领导对纺织服装产业非常重视,市政府副市长、区委书记霍高原亲自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于良区长经常到纺织企业调研,“要求各相关单位都要思考如何为纺织服装产业做好服务,区委还成立了帮扶纺织产业领导小组,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按说,这种支持力度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汪永祥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纺织服装产业为市中区直接和间接纳税大约有5000万元,安置了近5万人就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红利,占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9.10%。“如果考虑就业和稳定,那社会效益就更大了。所以,要算了账才知道,纺织服装产业真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党委、政府当然要大力扶持。”
据了解,市中区的企业大多为外贸订单型的,目前外贸订单整体稳定,枣庄龙翔针纺织品有限公司、山东华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瑞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山东华欣针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订单已安排到了今年6月份之后。为确保产品质量和交期,多数企业将外放加工点改设分厂,比如龙翔公司在台儿庄先后设了三家分厂,福瑞德、安利成、泰和等企业在薛城等地建了规模较大的分厂,华欣公司更是将分厂设到了济宁市的泗水县。
“分厂的设立使产能进一步扩大,八成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上年同期10%以上。去年受国家棉花政策改革的影响,棉价一路走低,进入12月相对稳定,企业顶住了压力,外贸订单报价变化不大,企业盈利好于预期。”汪永祥说。
据海关统计,市中区纺织服装出口创汇增幅较大,37家直接出口的企业中,有60%以上企业成正增长,其中海之杰、世纪、华派等企业增幅高达81.7%、48.8%、35.9%。
“连企业自己都没想到,去年的出口业绩会这么好,这一方面源于企业的产品在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企业也在进行市场多元化,过去主要以日本市场为主,现在欧美、拉美、中东、非洲都有市场,并且欧美订单超过一半。”
在走访当地企业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它们的生命力。华派集团95%以上的订单来自日本,并在日本注册了外贸公司,可直接与日本的批发商、大型超市签约,甩掉了中间环节,不仅稳定了客户,更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宝隆公司改变了单纯来料加工模式,与江苏丽特集团深度合作,为其承接在鲁南地区多家分厂的面料染整和印花;康曼特公司网络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在枣庄率先开启了电商经营模式……
在汪永祥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企业慢慢掌握了市场话语权,拥有了各自的固定客户,不像以前那样抢订单了,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进入了良性竞争轨道,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真刀真枪抓转型
“去年,市中区企业的技改力度比任何一年都大,从织造到染整、印花、刺绣、成衣,整个产业链的设备都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汪永祥说,企业经过多年积累都有了一定的资本,且都意识到没有好设备就没有好产品,低端产品再也行不通了。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当地企业的设备水平相当先进,并且进口设备占了很大比例。我们有意识地收集了各家企业的技改投入金额,全都上千万的投入,归纳起来后有个感觉——市中区的企业在技改上都很舍得花钱!
以染整企业为例,市中区共有13家染整企业。其中,在2014年,鲁瑞投入了1300多万元用于设备升级,新上了6台意大利染色机和废水余热交换设备;宝隆投入了1000多万元,上了全自动数控平网印花机和多台气流染色机;龙翔淘汰老旧定型机,换成370万元/台的门富士定型机;华欣在两年间投入了300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新上了染整电脑调色仪和化验室,仅“水煤浆”锅炉改造一项就投入了400多万元;鸿泰一次性上了3台立信染色机,并且还在尝试一种新的“冷轧堆”染整、印花技术……
一大批高端设备的相继投入使用,夯实了产品提档升级的根基。“现在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都很强,没有人敢钻空子了,省环保厅通过在线监测网络,对每家企业的排污情况一目了然,谁也不敢去碰这根红线啊。”汪永祥介绍说,因为枣庄处在南水北调线上,环保要求比南方地区还严。“现在山东省严控印染产能,已不可能再批新指标了,企业只能在设备升级上做文章。”
说到这,汪永祥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对当地企业的技改“动力”有了更深理解。和其他地区一样,当地企业最初对淘汰落后产能是不怎么上心的,觉得那没有必要,也不相信国家会真的给补助。“2013年,我们区的鸿泰公司打响了第一炮,国家一次性给了600万元技改补助资金,这一次让企业尝到了甜头,随后一下子有6家企业主动申报淘汰落后产能,去年获批了5家,获得国家财政补贴860万元,一举淘汰落后染整产能5800万米,淘汰设备81台套,占全区染整产能的50%。”据测算,仅此一项,新增产能30%,节水、节电分别达50%、40%以上。
据了解,目前市中区13家染整企业全部达标排放,用汪永祥的话来形容,“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京杭大运河!所以,我们这里的转型升级是真刀真枪实干的,绝不是一句空话!既然已经走出来了一条好路,我们今年还会继续!”
人才和管理也是生产力
当然,在谈及市中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时,汪永祥也并不回避面临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服装企业多为外向型的,自营出口比例还有待提高。对于接外单的企业来说,能够通过国外品牌公司的验厂是拿到订单的关键,面对越来越苛刻的验厂指标,企业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汪永祥介绍,年内拟在正凯纺织、鸿泰针织、衣美瑞服饰召开不同类型的现场会,以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力求通过2-3年努力,使规模以上企业工厂车间如学校,员工关系似家庭,规章制度像军队,展现出崭新的企业风貌。”
汪永祥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也很坦然。“我们的产品档次跟自己相比是有很大提升,但若走出去跟别人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努力由成本型向价值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转变。这就需要企业家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设计、营销、人才的短板上。”
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就在前不久,协会请来了天津工业大学的教授,组织了一次打版设计培训班,“企业一开始不愿意参加,认为影响生产,上完培训班后觉得效果非常好,不仅不影响生产还能促进生产,都希望培训时间能加长。”汪永祥说,这只是市中区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例子,目前市中区外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达200余人。年内,协会还计划对管理人员、研发设计人员和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推荐有发展潜力的骨干参加省服装行业协会有关专业的重点培训,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举办的全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新常态下用人要努力做到不看年龄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表现,彻底改变传统的用人习惯。今年要借助东华大学在我区建立的研究生实习基地的优势,抓好人才培训,特别是本土人才培训。人才技能素质的提升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汪永祥对此看得很长远。
还有一件喜事不得不提,去年12月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市中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称号。“我们区原来以针织文化衫为主打产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被中、高档针织内衣、针织外衣、针织拉链衫、卫衣等花色品种丰富、面料考究的时尚服装所替代,全区纺织产业的层次明显提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我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称号,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每个企业都十分珍惜这份荣耀。”汪永祥谈到此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