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

2015-05-30 10:48李云飞
人文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胡塞尔康德

李云飞

内容提要 胡塞尔曾多次批评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康德囿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双重束缚,未能真正把握由笛卡尔所开创的“哲学的先验动机”。胡塞尔认为,康德不是休谟的后继者,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休谟问题”,因此,他的问题提法仍然缺乏一种彻底的哲学精神。这导致其拒绝现象学的直观显示的方法,因而陷入一种基于“回溯-建构的”方法的形而上学虚构,最终未能把握真正的先天概念。胡塞尔对康德先天学说的批判旨在阐明现象学的先验的哲学动机,澄清现象学的先天概念。

关键词 胡塞尔 康德 休谟问题 回溯-建构的方法 先天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17-08

根据胡塞尔对哲学史的目的论解释,整个近代哲学就是先验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笛卡尔是“先验哲学的动机”的创立者,其“彻底的怀疑的悬搁……实际上是一种迄今为止闻所未闻的彻底主义。”①在胡塞尔眼中,笛卡尔是其先验现象学的先驱,他“给近代打上了标明它向先验哲学发展之趋向的烙印,我思,按照其深刻的意义来理解,肯定可以被看成是对先验主体性之发现的最初形式。”②但是笛卡尔的沉思本身始终为一种几何学的或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理想所支配,因此尽管他向“我思”的回溯标志着一种哲学上无前提的彻底主义,但怀疑和“我思”的全面实施只是用来强化客观主义。结果,“我思”被等同于实体性的心灵。由于仍然完全囿于这种客观主义的成见,笛卡尔没有成为先验哲学的创始人,他在自己所开启的先验主义门槛上止步不前。因此,“笛卡尔既是近代的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的创立者,又是冲破这种观念的先验动机的创立者。”③在胡塞尔看来,笛卡尔哲学兼有客观主义和先验主义的两重性,由此开启了近代哲学发展中先验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斗争。

通过对哲学史的目的论考察,胡塞尔指出,构成“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的是笛卡尔的“先验哲学的动机”经由“休谟问题”的悖谬性而向其先验现象学的发展。尽管他坦承康德在全部哲学史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康德哲学的不朽意义就在于“一种原则上新的此外还是严格科学的对于世界之意义的解释的‘哥白尼式的转向。”④而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转向,康德就走在通向先验哲学的道路上。但是,笛卡尔所创立的“先验哲学的动机”的真正继承者是休谟,而康德则“不属于从笛卡尔开始经过洛克持续地产生影响的那条发展路线”,②③④⑤⑥B14[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3、122、113、119、110、532、102页。因为“康德从来也没有深入到笛卡尔基本研究的精奥之处。”②同时,尽管康德宣称,是休谟将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但在胡塞尔看来,“康德不是休谟的后继者”,③“康德所理解的休谟并不是真正的休谟”,④因为他没有看到“隐藏在休谟怀疑论的悖谬性中的动摇客观主义的哲学动机。”⑤而正是这种哲学动机使休谟成为笛卡尔的“先验哲学的动机”的真正继承者。究其根源则在于康德囿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坏的遗产而将先天看作主体的权能,在胡塞尔看来,“他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⑥而流于一种先验的-心理学的杜撰。

显然,在胡塞尔看来,所谓“真正的先天概念”不仅是厘清先验现象学与康德哲学之间界限的根据,而且为其开显先验现象学的致思路向提供了支点。

一、胡塞尔眼中的“休谟问题”

康德曾坦承,正是休谟的提示将其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并为他在思辨哲学的研究上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⑧⑨⑩B11[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10、152、10、152页。事实上,康德正是沿着这个方向描述其《纯粹理性批判》的特点,说它是想把“休谟的问题用尽可能大的规模摆出来。”⑧对于康德来说,休谟问题的真正范围还从未被充分地研究过。因此,他的这段表白似乎是将其批判哲学看成是对休谟问题的回应。

休谟立足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提出了所谓的“休谟原则”,即“不要独断地将理性的运用推进到一切可能的经验领域之外去”的原则。⑨他从因果连接概念出发向理性提出质疑:理性有什么权利把事物想成是如果一个什么事物成立了,另外一个什么事物也必然随之而定立?在康德看来,休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理性决不可能先天地假借概念来思维一种必然性的联结。因此,“休谟问题”就在于:“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思维,是否具有一种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从而是否具有一种更为广泛的、不为经验的对象所局限的使用价值”?⑩康德认为,休谟的学说最终导致“虚构主义”,其根源在于他完全忽视了另外一个原则,即“我们的理性不要把可能经验的领域视为对它自身的限制。”B11而如果将“休谟原则”与这“另外一个原则”结合就能解决“休谟问题”。基于这样一种致思路向,康德在哲学上实行了所谓的 “哥白尼式的转向”,在怀疑论与独断论之间开辟了一条真正的中间道路,最终成就了批判哲学。可参见张任之:《观念的关系,或先天的形式——论胡塞尔对休谟与康德“先天”概念的反省》,《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

“休谟问题”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效应。然而在“康德的‘休谟问题所指究竟为何?”的问题上却历来聚讼纷纭。相关的讨论历久弥新,构成近代哲学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争论主要聚焦于“康德的表白”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休谟在《人性论》中曾表示,他的“唯一希望”只是“在某些点上使哲学家们的思辨转到另一个方向上去,并向他们比较清楚地指出他们惟一能够对之得到证信和信念的那些题目。”[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04页(黑体字部分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强调)。因此,这一方面的问题在于“康德的表白”中的“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与休谟所说的“另一个方向”是否是同一个方向?或者说,二者的哲学动机是否一致?另一方面,康德所谓“独断论的迷梦”究竟所指为何?正是基于这两点考虑,胡塞尔立足于对“休谟问题”的现象学解释,展开了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

胡塞尔的讨论是从近代哲学创立的“先验哲学的动机”开始的。这种“先验哲学的动机”由“笛卡尔式的悬搁”所揭示,表现为一种哲学上“无前提的彻底主义”。这种“无前提的彻底主义”旨在将真正的科学认识回溯到有效性源泉,亦即回溯到自我,回溯到处于其内在性中的进行认识的“我”。在胡塞尔看来,笛卡尔实际上并未将其本人所创立的彻底主义贯彻到底。尽管基于“彻底的和普遍的悬搁”,他明确提出了“我的理性中产生的理性构成物如何能够要求具有客观上‘真的有效性,一种形而上学的超越的有效性”这个后世所谓“笛卡尔的问题”,B14但是囿于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偏见,向自我的回溯只是作为达到客观主义目标的手段,以至于自我被简单地等同于心灵。最终,他未能深入到其本人所提出的“笛卡尔的问题”的精奥之处,而错失了“一度已经到手的那种伟大发现”,即“提出系统地研究纯粹自我的任务”。⑤⑥[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4~103、120、239~240页。

按照胡塞尔的目的论解释,由笛卡尔本人所揭示但随即又掩盖了的哲学“先验哲学的动机”隐藏在休谟悖谬的怀疑论背后。在他看来,休谟借助一种“无前提的心理学”将“笛卡尔的问题”凸显出来并加以彻底化,从而极大地动摇了“独断论的”客观主义,指明了一条直观主义的内在哲学路向。对此,胡塞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几乎在休谟所有的论述中,都有被同时看到的,同时在读者的视界中呈现的现象学的关联;……休谟怀疑论……因此是惟一真正的直观主义哲学的,即现象学的预备形式。”[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40~241页。显然,“休谟问题”在他这里实际上表现为“笛卡尔的问题”,在最终澄清的意义上表现为现象学的问题。

康德哲学的动机就是源于休谟怀疑论所导致的那种客观主义的动摇吗?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中如是发问,“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康德不属于从笛卡尔开始经过洛克持续产生影响的那条发展路线,他不是休谟的后继者。”因为康德“对于休谟的怀疑论的解释,以及他对这种怀疑论的反应方式都是由他本人的沃尔夫学派的出身决定的。”④[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3、119页(黑体字部分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强调)。这种“沃尔夫学派的出身”意味着,康德在哲学上所实行的“哥白尼式的转向”不是针对经验主义的,而是针对笛卡尔以后的理性主义的。囿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偏见,康德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智性自身(intellectus ipse)的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存在着一些纯粹由智性本身产生的概念,它们独立于一切感觉材料,而由这些概念形成的先天规则表现的是纯粹属于智性之内在本质的合规则性。在康德那里,这些纯粹智性概念分为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感觉材料由感性和知性的原初功能赋予形式而形成现象,而这些原初赋形的功能具有固定的合规则性。由此形成了他的先天形式的学说,它旨在说明我们如何先天地做出普遍的和必然的判断,说明先天规则无条件的客观有效性。因此,在胡塞尔看来,尽管康德也是在主体性中——或者说,在主体性与客观之物的相关性中——探求客观性之意义的最终规定,但他决不是像休谟那样回溯到“绝对的被给予物这种无前提的领域”,而是回溯到所谓的“主体性的先天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指出:“康德所理解的休谟并不是真正的休谟。”④在他看来,休谟的“无前提的心理学”尽管具有感觉主义、自然主义和唯我论的一切特点,但却在悖谬的形式下揭示出:客观世界存在的有效性、科学的客观真理的有效性只是一种在主体性中构成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能够理解这种将世界本身主观化的最彻底的主体主义呢?在休谟那里,“这是最深刻的并且是最终意义上的世界之谜。这是有关其存在是由主观成就产生的存在的世界之谜。”⑤胡塞尔认为,休谟的问题正是这个世界之谜;而“康德并没有达到一种真正的开端,即通过彻底摆脱一切科学的和前科学的传统而获得的开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按照意义和有效性构造一切存在物的绝对主体性,以及按照其必真性把握这种主体性、询问这种主体性、并按照必真性阐明这种主体性的方法。”⑥因此,他从来没有进入到这个世界之谜中,他的问题是完全建立在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

在此我们看到,尽管康德曾坦承休谟为他指明了哲学的新方向,但他所理解的哲学新方向并非休谟本人实际开启的方向。从现象学立场看,休谟怀疑论指向“最彻底的主体主义”;而康德的理性批判本质上则仍具有独断论的要素。对此,胡塞尔指出,尽管从表面上看,康德似乎也在主体性中探求一切客观性的最终根据,但他的主体性并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纯粹主体性,而是基于形式的-理性主义建构的主体性。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形式的-理性主义的建构,决定了康德缺乏一种彻底主义的哲学精神,他所谓的“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并未真正实现。胡塞尔在《危机》中通过对康德的问题提法的批判分析,揭示出“康德的未言明的‘前提:不言而喻地有效的生活的周围世界。”②③④⑤⑥⑦[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5、119、242、138、240、138、84页。而“休谟问题”在胡塞尔眼中恰恰被明确地表述为:“如何能够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种对世界的确信的朴素的不言而喻性成为可以理解的呢?”②

二、胡塞尔对康德“回溯-建构的”方法的批判

“先验哲学的动机”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的转向”,它最初以萌芽的形态蕴含在笛卡尔的最初的几个沉思中,旨在从绝然的(apodiktische)自我出发,以“最彻底的主体主义”的方式奠立哲学。但由于对自己的误解,他很快错失了这一革命性的转向。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新开端也没有达到哥白尼式转向的真正意义,尽管他“决不缺少将哲学作为得到最终奠基的科学来创立的真诚愿望”,③亦即在主体性中探求一切客观性的最终根据;但是,他并未实现“先验的哲学动机”所要求的“最终奠基”。囿于形式的-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假定,康德缺乏一种彻底的哲学精神,他的理性批判采用的是一种奇特的“回溯-建构的”方法,最终“陷入一种他特有的虚构的学说。”④

在很多文本中,胡塞尔都批判康德的“回溯-建构的方法”;但是,他本身并不反对在回溯到奠基性的可能性条件的意义上的回溯的方法,而是积极地将“回溯的”方法用于他的现象学操作。事实上,胡塞尔只是在回溯到非直观的假定的意义上反对“回溯-建构的”方法。在他看来,康德的“回溯-建构的”方法虽然表面上指向主观的东西,实际上指向的却是主观的东西的方式,这种方式原则上是不能被直观到的,以致于“他被迫去进行神话式的概念构造,并被迫从事一种危险的与任何真正的科学都敌对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最终,“康德所有先验的概念,先验统觉的自我概念,各种先验的权能的概念,‘物自身的概念(它构成躯体和心灵的基础),都是建构性的概念,这些概念原则上是抗拒最后阐明的。”⑤因此,对康德的“回溯-建构的”方法,胡塞尔批判的是其缺乏直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危机》中强调:“缺少直观显示方法是康德的虚构的体系之原因。”⑥

直观在胡塞尔那里被称作“一切原则的原则”,因为“任何本原(originr)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本原地(可以说在其切身的现实性中)展现给我们的东西都可作为自身被给予之物接受下来,但仅仅是在它们自身给予的范围内……每一理论只能从原本的被给予性中获得其真理。”⑦正是就这一点而言,胡塞尔自称是“实证主义者”。但必须注意的是,现象学的直观与传统的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直观具有原则性的区别。对胡塞尔来说,“本原的直观”决不意味着单纯对个体事实的感性经验,亦即感性的直观、感性的看;而是对象在其中以“自身在此”的样式达到被给予性的任何意识种类。简单地说,现象学的直观意味着一切自身给予性的意识。因此,它不是康德那里与思维的权能对立的直观权能,而且与任何一种“先验的权能”都无关。传统的实证主义把本原直观性的被给予物的领域限制在个体的事实上,胡塞尔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在现象学的直观标题下,存在一种对范畴或一般对象的直观性认识,存在一种对本质和本质规则的观念直观。为了强调其本质直观的合法性,胡塞尔称现象学是一种真正的实证主义。对此,他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说道:“如果‘实证主义相当于有关一切科学均绝对无偏见地基于‘实证的东西,即基于可被原初地加以把握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就是真正的实证主义者。实际上我们不容许任何权威去剥夺我们接受作为同样有价值的合法认识源泉的各种直观的权利。”[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9页。基于对直观概念的扩展和对本质直观概念的确认,胡塞尔于是要求回到纯粹主体性,回到“我思”,试图在本原的自身被给予性领域寻求哲学的最终奠基。

对于胡塞尔的这种哲学立场,康德也许会像其后继者那样斥之为“独断的直观主义”。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在综合命题那里,不论它们如何自明,想要承认不用演绎而根据它们自己的表面言辞,就可以将它们置于无条件的赞同之下,那么知性的一切批判就都丧失掉了。”[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因此,康德反对将直观作为哲学之最终奠基的根据。在胡塞尔看来,康德之所以拒斥直观,一方面源于其形式的-理性主义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并未彻底摆脱经验主义。

休谟怀疑论的冲击使康德从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但在他拒斥理性主义的地方,他的思想仍然束缚在典型的德国理性主义的轨道上。如果说经验主义在近代曾起过重要作用,它回溯到经验活动本身,凸显出一种彻底的直观主义哲学的要求;那么理性主义所起的作用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在同经验主义的对立中,理性主义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并公平对待经验主义,没有把握住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背后存在的合理内核,以至于它反对一切心理主义和任何形式的经验心理学研究。囿于这种传统的理性主义立场,“当康德注意到洛克在进行心理学化时,当他认识到借助经验心理学不可能成就任何先验哲学时,他却又对洛克关于起源的研究之正当而深刻的意义作了错误认识。他没有看到先验哲学只想而且只允许想澄清认识的意义和认识的有效性,而这种澄清活动所意味的不外就是追溯到起源,追溯到明见性,因此就是追溯到一切认识概念直观地在其中实现的意识。”②③⑤⑥[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63~464、259、259~260、484、304页(译文参照原文略作改动)。在胡塞尔看来,由于对经验主义的过度反应,康德极力回避一切经验,回避一切可直观之物。同时,由于否认本质直观——在康德那里即所谓的“智性直观”——的存在,他把直观分析径直等同于心理学的分析,在其对一切心理主义的拒绝中不允许系统地进行直观的意识研究。因此,尽管康德的先验哲学采取的是回溯的方法,而且“回溯的方法上的操作在他那里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尽管他的“整个研究事实上都是在先验的主体性这个绝对的基础上进行的”,②但他从来没有达到笛卡尔的“我思”这一绝然的基础,没有达到“本原的直观”的自身给予这一绝对无前提性领域。因此,胡塞尔认为,康德尚完全没有达到先验哲学的真正地基和最终奠基的方法。在《第一哲学》中,他对此批评说:“康德自己要求‘演绎,并且实行了‘演绎,这种演绎他以形而上学方式和超越论方式称作对直观形式的演绎,对范畴的演绎;图式论,纯粹知性的基本法则之必然有效性等等,也同样是演绎出来的。……然而它却是建构性的思想程序,接着它而来的是随后的直观,但并不是自下而上的,由指明到指明地对意识之基本成就进行直觉进展的阐明,而且根本不是按一切向反思敞开的照准方向进行的阐明。在康德那里,进行构造的意识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内在的方面,几乎根本就没有被涉及。”③因此,尽管康德看到了纯粹主体性中的多样性形态,并且揭示出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层次,但由于立基于概念建构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立场,以至于所有这些都浮于一种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所有这些始终都是神话般的先验权能的成就。

另一方面,胡塞尔还在其与英国经验论的自然主义心理学的关联中看到康德错失对先验意识进行具体的直观性研究的根源。他指出,康德虽然反对经验主义,但在他关于心灵的解释和心理学任务的解释上仍然囿于经验主义的束缚。因为他是根据经验主义的、心理学的意义理解内感知的,并且由于受到休谟怀疑论的警示,他把任何对心理学的诉诸都看作是对于真正认识论问题的背离,从而加以回避,最终,他陷入了自己虚构的概念建构活动之中了。他不允许将他的回溯方法的结果改变为直观的概念,不允许从原初的纯粹明见的直观出发,经过真正明见的逐一步骤而前行,一步一步构造理论的任何尝试。因此,他的先验概念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不明晰性。[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9~140页。

除了对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双重依赖的原因,康德缺乏直观显示方法还有其哲学本身的本质内涵方面的根源。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处都以运用超越的形而上学假设进行研究的独断论客观主义为基础。”⑤他的先验哲学体系充斥着坏的形而上学成分,像先验权能、物自身、先验统觉、原型智性等一系列半神话式的概念全都出于形而上学的假定。因此,“他没有从整个近代哲学的源头上,从笛卡尔的我思上,获取意识的最终意义,即绝对的、具体直观的主体性的意义。”⑥他也因此没有达到先验哲学问题提法的基础,而是仅止于这样的问题:“一般客观世界(自然)必须服从什么样的概念形式和法则形式,这个客观世界,对于一切认识者才是应该能够通过可能经验的综合作为同一的东西而可经验的,然后进一步,才是应该能够在接下来的理论认识中可能认识的?”②③④[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55、504、530~531、259页。反过来,问题将会是:“认识必须是怎样的,以使世界能够在它当中被认识(而且能够科学地认识)?”②显然,这种问题提法“只涉及由这种自然科学合理规定的自然之客体性。”③基于这种问题线索,康德的“回溯-建构的”方法就只能从客观科学的事实出发回溯到形而上学地建构起来的概念上。胡塞尔斥之为一种“调和的形而上学”。

毋庸讳言,康德并不缺乏回溯到主体性寻求哲学之最终奠基的真诚愿望,并且“他还以一种空前的直观力看到了这种主体性中的一些本质结构。”④但是,哲学要想成为被最终奠基的科学,它原则上只能从绝对可理解的原初根据出发,并且沿着一条绝对无偏见的、在每一步骤上都能根据明见性原则得到自身辨明的道路行进。胡塞尔认为,“为此需要一种与康德的回溯方法根本不同的回溯方法(康德的回溯方法是建立在那些不加怀疑地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东西之上的),不是以虚构地建构的方式进行推论的方法,而完全是直观地阐明的方法,从它的开端上以及在它所阐明的一切东西上都是直观的方法。”⑥[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0页。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这种真正彻底的回溯,才能够与康德的回溯理论相反地去寻求通向先验哲学的道路。这条道路肯定不再是回溯地进行的,而一定是从最后的根据上升,因此是向前进行的。

三、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

在康德那里,只存在一种直观性的经验,一种世间性的(Weltliche)经验;因此,他只知道一种内在经验,即主体的自身把握。这种内在经验在他那里只能是心理学的经验,而绝不可能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先验经验,它无法把握先验的意识。结果,他的先验概念不能由直观来充实,始终保持神话般的状态,而在原则上是不可理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指出,康德完全受他那个时代的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束缚,而未能真正把握先天认识的问题以及先天认识对于理性的客观认识的方法论功能。⑥这种关于“康德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先天概念”的批评从《逻辑研究》直至《危机》一再得到强调。在他看来,这种缺乏必然对康德的先验哲学本身的方法程序产生极坏的影响。

康德认为想要对意识体验进行科学的把握是不可能的,因为“一般意识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在不同层面上流逝的波动,因此不可能谈论任何本质具体项的或一切直接构成着它们的因素的精确的概念确定性。”⑧[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81、182页。胡塞尔也看到了这种源于意识的流动性特征的困难,唯有在本质学(Eidetik)中他才看到克服这种困难的可能性,才能获得永久的普遍有效的陈述。对此,他指出:“对本质的一般把握、分析和描述在性质上显然是:在高层次上可获得的东西不会依赖于在低层次上可获得的东西。”⑧对他来说,对意识进行本质把握的可能性是先验哲学之可能性的前提。同时,也是使认识问题性或理性问题性不陷入单纯事实性和不导致相对主义的前提。胡塞尔看到,由于否认本质直观,康德也否认把握观念对象的可能性,因此,他拒绝在纯粹主体性领域进行一种本质研究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且没有在先验的考察中区分事实之物与先天之物。胡塞尔指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论立场,康德的理性批判未能切中一种绝对的基础科学的观念,其先验哲学“所有原则模糊性都与此相关,即康德从未弄清纯粹的‘观念化(Ideation),从未弄清对概念本质、对本质规律之普遍性的相即观视。”[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2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正如英国经验论那样,康德的先验哲学也具有反柏拉图主义的特征,因为他没有看到先天具有对象性特征,而且将其与把握先天的意识及其结构混淆起来,将普遍性和必然性回溯到人种之智性形式的一般结构。

在胡塞尔转向先验哲学以前,其现象学研究就聚焦于先天问题,旨在论证埃多斯(Eidos)或观念对象的存在。他认为,正是他与康德对先天的不同理解促使他不依赖于康德而重新探讨先验问题。在他看来,只有在澄清了观念性存在的问题以后才能有意义地提出先验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先验研究的范围,而且涉及到理性的或本质的先验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胡塞尔的先天概念以埃多斯的学说为基础。对此,他在《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中指出:“我们总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对象,它也包括一切句法对象。因此,也存在一种最广泛的意义上的埃多斯概念。同时,它也为先天这个多义概念界定了唯一性的概念,即我们在哲学上承认的概念。因此,凡是在我的文章中谈到先天的地方,就专门指它。”④Husserliana XVII, Martinus Nijhoff 1974, S. 255、253.“埃多斯”指的是通过观念直观所把握到的普遍本质。在胡塞尔那里,它可以通过本质变更的方法获得,即对示例实行变更。在他看来,尽管本质变更以某个示例作为其必然的出发点,但它不是一种经验性的变更。因为本质变更“是在纯粹想象的自由性中以及在任意性的——‘纯粹一般性的——纯粹意识中实行的变更……因此,变更同时延伸进一个无限开放的具有多样性的自由的不断更新的变体之可能性的视域中。”属于此无限开放范围的一切变体都处于一种综合的相关性和总体的联结性的关系中,处于一种“冲突中的相合”的连续一贯的综合中。而正是由于这种“冲突中的相合”,在自由的不断更新的变更中必然会凸显出一个不变项。“这个不变项就是本体的本质形式(先天的形式),即埃多斯。”a. a. O. S. 255.

在胡塞尔看来,一方面,任何个体——就其具有的某种内涵全体而言——隶属于一个由各种不同的普遍性层次的本质组成的等级系统;另一方面,它以空乏的形式的方式隶属于分析的-形式的本质,分析的-形式的本质与有实事内涵的本质并不处于普遍化的关系中,而是处于形式化的关系中。胡塞尔把先天标识为那些存在于普遍的本质之间的必然关系,亦即本质规则,把关于这类规则的认识标识为先天认识。对此,我们可以在他那里读到:“‘先天的真正意义通过在普遍的明见性之纯粹的和充分的看中被把握到的本质真理(Wesenswahrheiten)的领域得到标识,亦即这类真理,它们在其普遍的意义中不包含对单个个体的此在的设定,而仅仅陈述那种不可分割地属于纯粹的普遍性、属于纯粹的观念或本质的东西,这种东西因此必然无条件地对任何可能的个体、亦即这种普遍性的个别性有效”。转引自:Iso Kern, Husserl und Kant. eine Untersuchung über Husserls Verhltnis zu Kant und zum Neukantianisum, Martinus Nijhoff, 1964, S. 56.胡塞尔反复强调,康德未达到这种“柏拉图式的”先天概念,亦即那种可在普遍的直观中被把握到的本质规则的概念。在他看来,任何被给予的对象性都回指一种意向构造的先天形式,因此,“整个意识生活都由一种普遍的构造性的先天所统治,这种普遍的构造性的先天囊括一切意向性。”这种先天由于在本我中被构造起来的主体间性的特性而扩展成为一种主体间的意向性的先天。胡塞尔指出:“关于这整个先天的研究是……先验现象学的任务。”④

就康德的先天概念只是消极地意味着逻辑在先或对经验(Empirie)——即对个体此在的经验——的独立性而言,胡塞尔与他是一致的,尽管这种“对经验的独立性”在二者那里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对胡塞尔来说,无论从经验性的(erfahrenden)直观还是非经验性的直观——譬如,单纯想象性的直观——出发,都有可能达到对本质和本质规则的把握,只要对本质的直观性把握不包含对任何一个个体此在的最低限度的设定。显然,现象学的先天对于经验的独立性仅仅意味着对个体对象之实存的独立性。康德的先天也包含这种对实存的独立性,但这并未穷尽康德的与经验相对的先天之先天性的意义。对康德来说,先天认识的先天性还意味着其对于一切经验性的“材料”或内容在逻辑上的独立性。因此,在他那里,“质料的先天”的说法是悖论性的。在康德看来,种和属作为经验的内容,其等级系统不可能从先天的原理中推导出来,就此而言,它不是先天必然的。

胡塞尔则确认“质料的先天”的存在,亦即那些规定有实事内涵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和建基于这种事实内涵本身之中的规则。借用康德式的术语,胡塞尔也把“质料的先天”称之为综合的先天。在他看来,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就展示了“质料的先天”,只不过他错误地规定了它的本质和范围。因为康德犯有形式的-理性主义的偏见,他只将分析性的认识看作真正理性的认识。当然,就分析性的认识而言,他也错过了作为埃多斯的先天。因为在胡塞尔看来,康德对这种认识的论证径直诉诸于矛盾律,而没有看到“即使矛盾律,也是因为以下原因才能被认为是绝对正当的和能进行正当性证明的原理,即因为这个原理是奠基于构成它的纯粹逻辑观念之本质中的”,因此,它仍需回溯到埃多斯。②③④⑤⑥[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60、261、468、500~501、501、532页。

当胡塞尔深入研究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方案时,一方面,他指责康德缩小了先天综合判断的范围,亦即忽略了综合性的先天性;另一方面,他批评康德盲于本质直观,作为对观念对象的普遍性意识,它根本不同于康德的“纯粹直观”,因为康德的“纯粹直观”与普遍的观念对象性无关,它只是对现实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进行经验性直观的形式条件。如果康德以必然性和无条件的普遍性来标识先天综合判断,那么胡塞尔能够同意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这个特征标志着本质规则。但是,如果康德根据人而将这种普遍的和无条件的必然的判断相对化了,那么这在胡塞尔看来就是一个悖论。为此他抱怨康德的先天概念经常令人陷入困境,因为康德用以标识先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指向的不是绝对自身呈现出来的埃多斯,在他那里,先验主体性借以在自身中形成客观性(按照其正是使客观性变得可能的合理形式)的先天的合规则性,却只具有普遍的人类学的事实的含义。②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先天综合判断意味着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本质规则,它们不会在某个事实性的主体上被相对化,而是无条件地有效,甚至对上帝也有效。在他看来,康德将先天综合判断与人相关涉意味着,先天综合也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因此,它只表示一种特殊的有效性之必然性,亦即人类的有效性之必然性。

在胡塞尔看来,康德将先天心理主义化了,先天在他那里表现为心理上的“天生性”,结果,客观的本质形式被回溯到经验心理学的条件。胡塞尔指出,究其根源在于康德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必然性。一种是事物的某种存在论形式的必然性,它通过观念直观先天地被认识;另一种是主观强制的必然性,它源于人的主体性的事实性的习惯,而只能根据经验被认识。第一种必然性,即作为先天认识对象的必然性,意味着对立面的不可想象性和本质上的不可能性,因此是无条件的普遍性。这种不可想象性与偶然的心理上的无能为力无关,因为不可想象性建基于本质认识的客观内容之中,而心理上的无能为力则属于人的事实,它是一种经验认识的对象。对此,胡塞尔说:康德“将由人的特性而产生的(由事实而产生的),并且只能知道谁证明了这种特性是存在的(这只有借助于经验才有可能)的普遍强制性,与被看作在运用于任意摆在面前的一种作为任意个别情况的个别情况时被普遍看到的东西之不可能是别的东西的那种必然性混淆了。”③因此,“康德到处都从根本上混淆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和普遍性。”④胡塞尔认为,不可想象性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形成一种不同的直观,并不意味着一种偶然的无能为力,而是意味着本质上的不可能性。本质必然性与事实性的心理上的强制性之间的异质性排除了由此及彼的回溯的可能性,因为“我根本不能以下面这种方式说明内在地存在于明见的规则意识中的必然性,即我提出这样一种假设:这种规则表达的是心理学的构造的规则,表达的是一种属于该构造的普遍强制性。因此,思维意识之认识论的必然性认为对它的不言而喻说明就是形式的必然性,是在进行赋形的功能之自然合规则性意义上的心理学的必然性,是根本错误的。”⑤

因此,当康德将必然性和普遍性理解为先天的标志时,他是把主体性的结构作为这种标志的根据,因为在他那里先天不可能源于经验。胡塞尔认为,“这是先验的-心理主义的杜撰;它是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一种坏的遗产。”⑥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无 语

猜你喜欢
胡塞尔康德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康德的法律法则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艺术百家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