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衍英 江浩晨
摘要
本文以康熙古彩装饰中的刀马人题材为媒介,进行画面形态的综合剖析,总结出这一阶段该题材构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关键词
康熙古彩刀马人情 境
康熙古彩是中国陶瓷釉上彩绘装饰发展的一个巅峰,它从大明五彩演变而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刀马人是康熙古彩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其它以人物为主的装饰题材相比,刀马人无论是在故事情节的选取上,还是构图设色上,均展现出十足的阳刚之气,这一特征恰与古彩的“硬彩”别名相映成趣,硬朗的线形、浓重的墨色、鲜明的五彩,所有的这些艺术元素均使刀马人题材表现得更具活力,更富艺术特色。具体地说来,康熙古彩刀马人题材的主要构图特色表现在场景设计、人物选择及细节元素的搭配三个方面。
一、动静结合的场景设计
所谓“刀马人”是指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它多以战争题材的戏曲、小说为故事蓝本,情节聚焦于整个故事中最为剑拔弩张或扣人心弦的环节,画面中常出现刀、马、人三大构成元素,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刀马人题材的陶瓷装饰画面往往需要在一个较为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展现出尽可能多及尽可能逼真的故事场景,这就使得画面的设计者首先必须框定好情节范围,然后在文本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且最富戏剧冲突性的内容加以表现,根据现有的材料表明,即便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故事,其关键场景也常常呈现为动与静的两个极端,例如在(图一)《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空城计”一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场景便是诸葛亮于城头弹琴退兵的内容,在文本中,这一段被描写为:“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了静态美的场景,因此,在“空城计”画面中,画工们将画面的一半设计为高高的城楼,诸葛亮端坐于楼上,神态安详,与之相对的是城楼之下的司马懿,他骑在马上,徘徊不前,若有所思,身后的旌旗低垂,仅有旗角在随风轻摆。整个画面中看不到大幅度的动作曲线,构图平稳,但一些细微的动作及表情却也折射出这个故事场景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内在环节。
与静态构图相反的则是以巨大的动作弧度来表现的动态场景。既然是取材于战争故事的装饰题材,激烈的动作场景在此类题材中便必不可少。从场景设计上来看,这一类画面多以奔腾的马、伸展四肢的人、向外舞出的刀三大元素组成,同时辅以剧烈摆动的旌旗来强化场景的动态,而且,由于这种动态场景多发生于室外,故而,在画面中也常常以连绵的山石作为场景隔断或背景。例如(图二)以《三国演义》故事为蓝本的康熙古彩三英战吕布盘口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精品,关于这一场景的文字描述是:“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这一极富戏剧冲突性的场景在盘口瓶的装饰上被表现得恰到好处,吕布策马居中,身体前倾,双目圆睁,手举画戟全力前劈,周围围绕着的人物同样也是动态十足,无不肢体舒张,马匹也均呈现为奋蹄奔跑的状态,而在画面后方及下方的五色旌旗随风飘舞,进一步烘托出这一战斗场景的激烈与声势之浩大。
二、男性为主的人物设计
由于刀马人题材的蓝本所限,因此,这种装饰纹样中出现的人物多为男性,最常见的为《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演义》等故事中的主人翁,从故事本身来看,其中男性与女性人数的比例约为5:1,因此,康熙古彩刀马人题材的人物形象设计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规律:首先,绝大多数人物的体型都呈现出虎背熊腰、膀大腰圆的特点;其次,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多身着铠甲;第三,人物的肤色部分多以掺入了褐色的矾红绘制,以凸显出人物饱经风霜的形象;第四,画面的整体设色多以沉稳冷静的暗调呈现,从欣赏者的视觉效果来看,这一色调的使用有利于强化该题材的阳刚之气。
三、戏剧元素的选用升华
由于康熙古彩中的刀马人装饰题材多直接来源于戏曲故事,故而,从它们的细节设计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到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中的布景元素。例如,在康熙古彩人物棒槌瓶上,设计者直接移用了京剧布景中带有围布的桌、表现墙壁的布面隔断和用以表现人员众多的隐藏式旌旗这三个元素,在与周边景观的配合中,这些戏曲布景元素不仅未见突兀,反而更好地展现出故事场景的戏剧性与艺术性。在(图三)另一件康熙古彩三国人物图瓶中,绘制者在表现城墙的形象时,一方面沿用了京剧布景中减缩式的城头形象来强化城内人物的静态,另一方面则以波状纹饰绘出城墙以凸显城外人物夸张的动态。
总的说来,巧妙的构图方式是康熙古彩刀马人题材得以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合情合理的构图框架,简单的“五色”才能够被填涂得明艳生动,也正是有了这精妙绝伦的构图,文本故事中的冲突环节才能够被细腻地再现于瓷面,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