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

2015-05-30 10:48:04张彩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6期

张彩等

摘要:目的 从不同方面比较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异同,从理论上佐证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对比方法,从理论基础、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后期干预措施等方面比较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不同。结果 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在理论背景、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后干预等方面存在异同,而测试人群和测试目的相同。中医体质测试可以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后可以根据“辨体施养”的中医养生原则给予个体化的中医养生方案,但测试方法具有主观性。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针对身体健康状态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客观。结论 可以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测试后的个体化养生方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关键词:中医体质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辨体施养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012-03

据一项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大学生肥胖现象严重[1],且身体素质指标连续10年不断下降[2],其心理状况问题更严峻[3]。为此,寻求改善大学生体质的新途径成为体育、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要想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滑坡的趋势,首先应该正确和全面评估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目前,全国高校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主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标准主要评价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内容,缺乏反映大学生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项目。而现在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中医体质测试恰好可以兼顾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中医体质测试实质是对机体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定与评分,是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中医体质健康的测评,而《中医体质量表》是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4]设计而成,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的量表[5]。测试或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针对性干预并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的干预措施较少,且效果不明显[6]。中医体质测试后,可以根据中医养生“辨体施养”原则,给予个体化的养生方案[7]。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以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丰富测试后的干预措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本研究从理论基础、测试内容、评价方法、后期干预措施等方面比较了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异同,从理论上佐证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具有可行性。兹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8]。中医体质学说中的体质概念:一方面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个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医体质概念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中医体质测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医体质类型的评分与判定。

现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经过试行并借鉴国外经验而设立的测试项目。主要评价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测试项目。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质量,身体机能如肺活量、台阶试验,身体素质如握力、800/1000 m跑等。通过测试以上指标,根据测试成绩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情况、心肺功能、速度、爆发力、柔韧性、反应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成绩分析主要采用体育科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与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理论基础不同,中医体质测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背景,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体育科学、西医学为理论基础。

2 测试内容

中医体质的概念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的体质因素包括形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中医体质测试涵盖了对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中医体质测试通过让受试者填写《中医体质量表》,根据各类体质的评分,判定其主要和夹杂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体质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将中国人的体质类型分为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共9种,其中平和体质是指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对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其余8种属于偏颇体质,提示机体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中医体质测试一方面判断出主要体质类型和各种夹杂体质类型,另一方面可给出各种体质类型的分数。

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而设立的测试项目,仅从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身体健康的角度测试学生的健康状态,缺乏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

总之,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有所不同。中医体质测试涵盖了对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针对身体健康状态。从测试内容方面分析,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将有助于完善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3 评价方法

中医体质测试评价方法是通过填写《中医体质量表》,经过换算后得出受试者每种体质类型的转化分,进而判断出其主要体质类型与夹杂体质类型。根据中医体质类型评分方法,判定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夹杂中医体质类型。所以,中医体质测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现行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得分之和为本学年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 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每年进行一次测评。这种评价体系具有量化、客观的优势。

总之,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方法不同,中医体质测试仅凭主观回答量表测评体质健康状况,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则是客观测试身体各项指标。从评价方式看,中医体质测试缺乏客观性,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具有量化、客观化的优势。

4 干预方法

测试者完成中医体质测试后,可以获得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夹杂体质类型。受试者可根据个体的主要体质类型,以“辨体施养”为原则,选择相应的中医养生方法。目前常用中医养生方法包括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经络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四季养生、起居养生等。中医体质专家根据各类体质的特点,从运动、饮食、经络、中药、情志、季节、起居等方面制定了“大学生体质养生方案”,学生可根据个体的中医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某种意义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套“量体定做”的养生方案,其目的是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强健学生的身心。为保证学生根据各自体质类型调整生活起居,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人员可通过咨询、讲座、日志、健康档案等方式督促学生按体质调整生活起居,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偏颇体质。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所以,后期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相应的体质改善方案才更重要。而现行大学生体质测试体系恰好缺乏后期的干预方案。当然,国家后期跟进了“中央7号文件”“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等政策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但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仍不断滑坡。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的干预措施效果不很理想,未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滑坡。而且,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方案属大众性举措,缺乏个体化方案。

总之,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干预措施相对缺乏,且效果不很理想;中医体质测试后,可根据测试结果为学生提供个体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5 小结

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2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中医体质测试是以中医学为背景,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以体育科学、西医学为理论基础。在测试内容方面,中医体质测试涵盖了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评价与体育相关的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在评价方法上,中医体质测试是采用问卷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采用仪器进行测试,客观采集受试者的各项指标。中医体质测试后可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给予个体化的养生方案,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的干预方法较少,效果不明显,缺乏个体化干预方案。当然,2种测试方法虽然理论基础、测试内容、评价方法、后期干预方法不同,但研究对象均为大学生,测试目的均是为了全面、准确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而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既可全面测试大学生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又可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可增加测试后干预措施,并针对个体给予“个体化中医养生方案”。总之,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不仅可完善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更有利于后期的干预,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尹小俭,季成叶,王树明.我国大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体质变化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65-68.

[2] 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9):113-116.

[3] 巨传,友章敏.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新措施[J].校园心理, 2014,12(2):137-138.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5] 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654.

[6] 郭文.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实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7] 王琦.人分九种[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28-29.

[8]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收稿日期:2014-05-19)

(修回日期:2014-06-29;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