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受孩子欢迎的家长

2015-05-30 04:38蓝草十七
女子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峰家教回家

蓝草十七

以前,与大多数家长一样,我在对儿子小峰的家教上,还是沿袭父辈教育自己的那种家长命令式的简单粗暴的家教方法,在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日常管理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去要求他,总是让他按照我的意愿去做事,没有试着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表现好,我吝于赞美鼓励,表现不好,我便对他指责甚至体罚。

小峰小的时候这种家教方法对他还算管用,习惯于听从的他,虽然有时候对我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些抵触,但大多数时候我的话他还是听的。自从进入青春期后,有了独立自主意识的他,开始逆反了。于是,我们母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见小峰越来越叛逆,我便采取高压的态度,对他严加管教,希望他能服从我。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小峰变得越来越逆反,与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小峰每天放学回家,将自己关在房间,拒绝与我交流。乖儿子变成了刺儿头,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了。

去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试,小峰由于学习松懈,发挥不好,成绩排名下降了十多名。对此我很焦虑,他都上高中了,马上要面临高考,如果成绩上不去,将来高考将会面临着败北的风险。于是焦虑之下,我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对着他一顿“炮轰”:“你这孩子怎么回事,都上高中了还只知道玩,不用心学习。你看看你这成绩,下降这么厉害,你究竟整天在做什么啊?再过两年就要高考了,你难道就没一点危机感吗?你怎么这样不争气呢?”

我的一顿指责,说得小峰掉了泪。那天,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长时间没出来。第二天早上去叫他起床的时候,我却发现他人早已不见了踪影,书桌上,他留了张字条:“爸妈,我走了,在家里我一点也不快乐。你们一点也不理解我,总是将我当长不大的孩子,一点也不考虑我的感受,也不想了解我的想法,只知道责罚我,在你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个家,我一天也不想呆了,不要来找我。”

看着小峰留的纸条,我呆了。回过神儿来后,我赶紧打电话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去找,大家翻遍了大半个城市,急得快要报警的时候,小峰在乡下的奶奶来电话了,说小峰在她那里,因为不想回家不让她对我们说,但她怕我们担心,还是打电话来了。婆婆在电话里用责备的口气说:“你们怎么回事,让孩子哭着跑回来了?你们要委屈了我孙子,我可不答应啊。孩子现在正在怄气,让他在我这里呆几天再回去吧。孩子小有事情慢慢说,别老急。”

婆婆的话,让我安心了许多。作为家长,我们处处为孩子打算,但孩子却不领家长的这份情,以至于闹到了离家出走的地步,这让我很郁闷。于是郁闷之下我守着一位朋友倾诉。朋友听了笑了笑说:“时代在变迁,很多事情都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如今这个时代,用老一辈教育我们的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当然是行不通了。新时代如何做好一个家长,这是一个学问呢。孩子各有天性,我们只能从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方法,再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发挥和灵活运用,教育的过程就是赏识孩子的过程,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那样孩子不但不接受还容易引起逆反情绪。孩子犯了错,不要责罚,要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那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朋友的话,让我深思。静下心来想想,我愧疚地意识到了自己教子方法上的失误。意识到这些后,我便去乡下婆婆家将小峰接了回家。回家的那天晚上,我跟他深谈了一次。在向他承认了自己的教子方法失误后,我对他说:“妈妈以前做事太武断,没有考虑你的感受,让你受了许多委屈。你放心,以后妈妈不会了,我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着做一个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好家长。以后看我的行动吧。”

之后,我说到做到,在对小峰的管教上,一改过去家长命令式的管教方法,放手让他自己管理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会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去给他些建议和指点,不再像以前那样以高压的态势指责他,而是与他坐下来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所在,鼓励他迎头赶上。

小峰对我态度的转变很是惊喜。看我跟他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也把我当成了朋友,回到家里,心里有话也愿意跟我说了,那逆反的小情绪渐渐被贴心体己的知心话所代替。

亲子关系合谐了,我说的话小峰也愿意听了。在我的鼓励和鞭策下,小峰的各方面都在进步着,不但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年3月,班级改选班干部,小峰还被选为新一任班长。

当他回家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我的时候,我既欣慰又庆幸。欣慰的是,儿子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庆幸的是,我及时调整了家教的方式和方法,在家教实践过程中,学会了与时俱进,做一个受孩子欢迎的家长。我想,在这种和谐的亲子氛围里,我的儿子会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健康快乐阳光的孩子。责编/马冲冲ma-ch-ch@163.com

猜你喜欢
小峰家教回家
龟兔赛跑
中国鱼
捏捏冻耳朵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我是从前的你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