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巨人走进孩子心田

2015-05-30 02:27赵健
出版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麦克斯韦姨妈巨人

赵健

翻开国家一级作家松鹰的“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顿觉眼前一亮,继而不由忆起数年前在某报上读及的一段文字:“儿童天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当前许多厚重的科普读物让家长们趋之若鹜,却往往被孩子们拒绝。精炼的科学原理诚然宝贵,却不那么平易近人,冷漠的外表往往让孩子们望而却步,他们敬畏科学,但却不容易从中获取快乐……”而松鹰的作品,则“颠覆”了这种难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取快乐”的写作套路。

松鹰的“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包括1993年出版的《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法拉第》《卢瑟福》《玻尔》《费米》,1994年出版的《爱迪生》《居里夫人》《马可尼》《莫尔斯》《麦克斯韦》等,其作品的主人公们是一些“世界因他们而精彩”的“科学巨人”。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发现镭为恶性肿瘤患者解除痛苦,拯救那些被癌细胞吞噬的生命;如果没有瓦特这位蒸汽机发明者以他的发明“武装人类”,“使人类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如果没有福特这位农民出身的“汽车大王”以T型汽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为世界装上轮子”;如果没有莱特兄弟“给人类安上翅膀”,把人们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如果没有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建造世界上首条使用蒸汽机车的铁路,让人们得以方便、快捷地出外旅行;如果没有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富尔顿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为航海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没有科学巨人们发明的电灯、电话、电信、电视,让人们尽享工作、生活的便利……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不过,这些科学巨人的精彩,却蕴含在少年儿童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和数学公式里。如何向孩子解读这些科学巨人的精彩呢?郁达夫曾经如此这般地评价美国畅销书作家房龙:“房龙的这一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我以为,松鹰的“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与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看,在《麦克斯韦》一书中,他那支畅达、明快的如椽之笔,把麦克斯韦从小就爱动脑筋、想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与一般孩童的不同之处,描写得何其生动,何等淋漓尽致!有一次,珍妮姨妈到庄园来玩,给麦克斯韦带来一篮很漂亮的苹果。麦克斯韦道了谢后,挑了一个大苹果,拿在手里,也不吃,却突然连珠炮似的提起问题来:“珍妮姨妈,这苹果为什么是红的呢?” “为什么阳光照了就会红呢?” “我们怎么能看出它是红的呢?”问题问得越来越深,已经涉及视觉原理,大大超过常识的范围了。珍妮姨妈脸上露出了难色。“小家伙,这个问题不适合你,还是去吹肥皂泡玩吧!”她想了一个转移目标的办法,把麦克斯韦带到了洗手间,在瓶子里泡上肥皂水,然后找了一根细玻璃管递给他。“吹吧!小淘气。”她看到麦克斯韦吹起了肥皂泡,很得意,心想,终于把他的思路引到游戏上去了。可是,没过多大一会儿,她就明白了,这样“转移目标”,情况更糟,因为圆圆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引起了小麦克斯韦更多、更深的问题:“哟!姨妈,这肥皂泡多漂亮呀!”“它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姨妈感到措手不及,无言以答……这一番描写,无疑相当巧妙。妙就妙在把表现同一主题的一个个典型事例“捆扎”在一起,形成了“集束效应”,从而使小麦克斯韦的天真与聪明得以凸显,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从小就具有的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

记得有位传记作家说过,写科学家传记,最难写的既不是其生平,也不是其造诣,更不是其成果,而是其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恐怕不失为经验之谈。可是,在松鹰笔下,科学巨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却得到了十分深入、十分精到的展现。仍以《麦克斯韦》一书为例:14岁的少年麦克斯韦,用两颗钉子、一条绳子和一支铅笔,画出一个个漂亮的蛋形,这是他的第一次科学发现,也是他第一次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问题。他在掌握蛋形曲线的规律之后,又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推算,列出了比椭圆方程式复杂得多的蛋形曲线数学公式。而24岁的青年麦克斯韦,则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电磁学的科学论文《法拉第的力线》。在这篇论文中,他运用数学方法,把法拉第关于电流周围存在磁力线这一论断,成功地概括为一个数学方程,从而使法拉第的学说第一次有了定量的表述形式。7年后,也就是麦克斯韦31岁的时候,他又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科学论文《论物理的力线》。在这篇论文中,麦克斯韦则把电场随时间变化引起磁场、磁场随时间变化引起电场的两个微分方程结合起来,使揭示电磁规律的两个方面合二为一,从而预见了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电磁波。进而又从光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等这一“伟大的发现”,揭开了光的奥秘——“光也是电磁波”,以此“把法拉第朦胧的猜想变成了科学的推论”。由松鹰对麦克斯韦科学研究的描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麦克斯韦作为一位数学物理学家,他总是以“严密的数学”来研究物理学。但松鹰在介绍麦克斯韦的科学方法时,却没有列举一个微分方程,甚至连一个数学符号都没有涉及。他巧妙地避开了复杂的数学公式,摈弃了艰深的数学表达,以文学家的笔触,把麦克斯韦所使用的科学方法讲解得深入浅出,使之易于为“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的读者对象——少年儿童所理解、所接受。

松鹰在写科学家传记中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在描述麦克斯韦即将出生,他父亲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时,他写道:“客厅壁炉上的挂钟‘嘀嗒嘀嗒地响着,仿佛也在期待着什么。时间,一秒一秒地像爬行一样,过得很慢。约翰先生的心里交织着紧张、兴奋和不安。几年前,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女孩,但是不幸夭折了。他们多么盼望有个小天使啊!”又如,在述及珍妮姨妈为了照顾小麦克斯韦,搬进格伦莱庄园时,他写道:“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格伦莱庄园又听见了小溪的流水声。吐着嫩绿的树梢,远远望去,像一抹浅绿色的轻纱……”

毫无疑问,科学巨人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有的故事本身就十分有趣,或者十分感人。不是吗?爱迪生趴在鸡舍旁,肚子下面压着一堆鸡蛋,学母鸡的样子孵小鸡;诺贝尔的哥哥去世了,可粗枝大叶的记者却把去世的人说成了诺贝尔,而且把诺贝尔说成了“军火商”;麦克斯韦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批评一部关于实用物理和声学的读物,说它是一只“养得很胖的狗”,“只知道傻吃却不会吠叫”……这些情节,都被松鹰一个不落地“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充满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

诚然,“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的写作是成功的。其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松鹰的“两大优势”:一是他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的是电子工程,对包括“电波之父”麦克斯韦,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留声机、电灯、蓄电池、电影放映机的发明者爱迪生,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现代电工学的奠基人法拉第等在内的不少科学巨人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二是他谙达语言文字,除科普作品外,松鹰还写过诸如《落红萧萧》《啊,哈军工》《杏烧红》《白色迷雾》等不少文学作品,以及《科普学》《科普创作通论》等理论专著,练就了一支挥洒自如的妙笔。这就无怪乎他能够匠心独具地把科学与文学融合在一起,把一个个科学巨人塑造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使作品富含童趣,契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

此外,松鹰对自己笔下的科学巨人们满怀深情,有着强烈的创作冲动,也不失为“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曾因“喜爱资产阶级的科学家”,在“红专问题大讨论”中备受诟病,但他无怨无悔,不改初衷。他几十年如一日,悉心蒐集世界顶尖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对他们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工作及生活琐事探赜索隐,有着十分深入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松鹰热爱并推崇这些科学巨人,是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他在“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第二辑)的前言中写道:“(这些)科学巨人的成才道路和创业经历,坎坷曲折,多姿多彩。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能给人许多启迪……他们那种为人类造福的理想,那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那种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将永远激励后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松鹰表示,他之所以与希望出版社通力合作,精心打造这套“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就是为了“带给孩子们一个科学梦”,“希望这套丛书能够起到励志的作用”。窃以为,“科学巨人的故事”丛书达到了这个既定目标。你看,松鹰笔下的伽利略、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不是挨个儿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了么?

猜你喜欢
麦克斯韦姨妈巨人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国内
『老师,您写错了!』
牡丹女王的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