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针对陈光标“冰桶挑战”的视频,文德元的打假显然有压力,也有危险。因为陈光标是热点人物、是红人,如果揭穿其造假,有可能会受到陈光标的粉丝以及陈光标资助的人的反对,甚至人身攻击。但是,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科研人员不出来打假,就会有更多人的被造假所迷惑,从而永远也摆脱不了说谎、造假的劣根性,更无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当很多人批评和惋惜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低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如果没有科研人员的打假和科学传播,是无法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的。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指公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三方面达标的人数占所有公众的比例。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但是,与公众科学素养比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如1991年的日本水平(3%)、加拿大的1989年的水平(4%)、欧盟1992年的水平(5%)。主要原因之一是,面对一些公共事件,政府和科研人员都不愿也不会及时站出来进行科普传播,尤其是面对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之时,明哲保身和爱惜羽毛,因而让忽悠和行骗能招摇过市、瞒天过海。在这一点上,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文德元开了一个好头,敢于打假而不计个人得失和安危。
另一方面,陈光标的造假能得逞于一时也在于其身上的光环,以及可以为其解脱的模棱两可的说辞。早就想到被揭穿后如何应对的陈光标果然泰然自若地解释称,其行为是“带有夸张成分的行为艺术”。事情一转到娱乐,似乎就与真实、严肃无关了。
同时,这一行为还牵涉到陈光标的慈善行动,因为陈光标发布其在O℃以下的冰水里浸泡了30分钟视频时也发起挑战:若有人超越他,就捐款100万。似乎这是一项涉及慈善事业的举措,而且过去陈光标也捐出了很多钱财,被称为“中国慈善第一人”。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2010年9月,陈光标还宣布死后指出全部财产50余亿人民币。
陈光标的这些情况和光环令人不敢对其打假,反而有一种乐见其成的心态,以为这是一件好事。然而,任何好的动机要达到好的效果都要依赖于方式、过程的真实,才能达到行善的目的。在真善美中,真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真实得不到保证时,很多善行就是虚伪,也是沽名钓誉。
从某种意义上讲,揭穿陈光标的造假才是真正的善,在这一点上,中国需要有更多的文德元。
——摘自“中国青年网”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肯定了文德元鼓起勇气打假的行为:只有科研人员出来打假,公众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迅速的提高。接着作者将中国的科学素养与外国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对比,并由此指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像文德元这样的科研人员站出来打假。然后,作者从陈光标造假方面进行分析,由于人们对他的昔日行善行为的关注,以致很多人都相信他所编织的假事件,这也是人们容易“上当”的根本原因。最后,作者阐述了“真”的重要性,强化了文章的观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观点鲜明,层层推进,是一篇具有现实警示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