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伟
《数学课程标准》把各学段的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其中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板块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呈现了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经历、体验、猜测、验证、交流让学生“动”起来,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现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建构中积累经验,形成数学能力。
走进“综合与实践”课堂,其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综合与实践”课像雾像雨又像风(像数学课又像美术课更像手工课)教学重心有失偏颇;教学组织力不从心;内容选择无从下手,简单的把其等同于“综合练习”或“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演绎“综合”与“实践”,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综合与实践课程,学生往往无法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直接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积累“从头到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其中基本包括了“确定主题”“活动任务”“设计方案”“体验探究”“交流反思”“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等环节。
1.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研读教材,通过教材设置读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还需要研究学生,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学生去操作探究。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选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的选择好活动是主题。
2.课前导学,让学生起点一致:根据主题内容及学生实际,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为了做好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查阅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准备动手操作探究的学具材料,回顾积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拉进了与教材的距离,熟悉了授课内容,比起单纯学生预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更感兴趣。
例如在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量进行课前准备。
⑴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校园平面图,确定学校的每一建筑物、场所相对于大门,在什么位置。
⑵小组合作,测量出计算学校建筑面积、场所面积所需要的数据。(教学楼的长和宽、综合楼的长和宽等)
⑶应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
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和导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了一定的基础,为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设计方案,体验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实施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体现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建一个动手操作与交流的平台,给学生留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与探究的空间。
(1)设计活动方案。为了确保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操作探究任务,必须在学生动手体验探究之前,向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学会整体性的思考问题。
(2)体验探究。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开展活动,通过实际的测量,让学生加深了对长度单位、面积计算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体验方案的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案。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对数据进行整理、讨论,计算出各场所的占地面积,规划大致的形状轮廓、方向位置及整体的布局,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就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二、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教学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习题,找到新鲜的话题和结合点,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如:在教学《绘制校园平面图》后,可以设计《美化我们的校园》这样的后续活动,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的空地应该如何规划?如果学校的绿化要重新更换草坪,现有白三叶2元/㎡,高羊茅3元/㎡,天堂草4元/㎡,如何选购更合理等内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的学校建设的规划和美化之中,这样使数学教学活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综合与实践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才能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