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

2015-05-30 18:04:38刘雪丽
艺术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艺术传播艺术创作

刘雪丽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理论,结合艺术特征和自身体验,解释艺术的距离感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对这种距离的观看方式和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心理距离”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确立“心理距离”的概念。二是阐述适当的“心理距离”的观审方式和影响。三是“心理距离”在艺术传播下的成熟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以上章节说明艺术的距离感是观赏者与被观者发生审美关系的最为根本的要素,“心理距离”效用的产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过程、艺术创作过程的审美连接,普遍存在于艺术表现形式和作品的精神内涵中。

关键词:心理距离;布洛;审美心理学;艺术观审;艺术创作;艺术传播

l 构成艺术审美体验的基本条件

在艺术观审中距离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和心理的距离等。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作品精神情感之间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差异。“心理距离”这一著名的审美心理学概念由瑞上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首先提出。布洛否认了美的客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的牛成。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在茫茫的大海上迷雾重重,此时在海上漂泊的人们,会产牛一种未知命运如何的恐惧感,对丁自己的牛命安全产牛忧虑,但是,这时如果人们抛开了现实,把对牛命的担忧与迷雾的现实隔裂开,把注意力集中在轻纱一样弥漫的雾霭中,就会发现雾的美,就会发现朦胧的美。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当审美的主体与现实的利害关系被割裂而产牛“距离”的时候,主体才能够以审美的方式看待对象,审美才能够牛成。这种“距离”布洛称之为“心理距离”。

布洛重点强调“心理距离”的无功利性,他认为“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和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表象的方式做评判的能力”。审美的牛成主要取决丁审美主体的观看态度,用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审视客体才具美感,这种态度是取得美感的唯一方式。那么,审美主体与客体应该存在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合适的距离,怎样的距离才能产生审美效应,布洛继而又提出了“差距”和“超距”两个概念。“差距”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主体把客体与实际功力相联系,不能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事物。“超距”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远,主要是客体本身造成的,艺术品本身的空洞不能唤起主体任何情感反应和精神的慰藉。“差距”和“超距”都会丧失心理距离,布洛把两种距离之间的极限称为“距离极限”。如果超出了“距离极限”,就丧失了维持审美条件的适度距离,导致审美缺失。

2 艺术观审中的心理距离

布洛的“心理距离”是一种观审的态度,这种态度无论对丁艺术的观赏者还是创作者,都起到了与现实的分离作用。因而这种“心理距离”存在着两种内涵:一是观看作品时,通过作品的观看形式,被暗示或被规定而形成的观看态度。二是在这种观看态度中,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体现出的“心理距离”。

非功利的观看方式需要被提示或暗示,不同种类的艺术伴随着不同的观看形式。例如,戏剧的舞台效果、绘画的展览空间、诗歌的分行等,都有一种规定性、假设性或虚拟性。明确的提示人们这是艺术,已经给观者一个观看的态度即心理距离。

1917年,杜尚把一个现成品小便池,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作品题为《泉》。这一突兀的举动,引起的轩然大波和以后持久的思考,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暂且不论及杜尚赋予这件牛活用品什么样的观念和内容,首先把这个牛活用品摆在展览会上就已说明不仅杜尚认为这是艺术品,而且把这个认识或是疑问也提示给了观众或是强加给了来展览会参观的观众。“小便池”如果摆在商店里,不会产生任何异议和意义,正是因为它出现在展览会上,提示人们要以艺术的观审方式看待这一物品时,就产牛了异议和意义,促使人们思考。杜尚通过展览的方式,不用说出任何观点,就已经或多或少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正是“展览”这个概念,使人们把牛活用品与牛活相隔裂,牛活用品与牛活产生了距离,使得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牛活用品”,正如他本人所认为的“使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它,原来实用的意义已经消失殆尽,它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

艺术作品是精神的产物,因而艺术作品的内容与现实牛活的距离显而易见,是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在创作上,艺术与牛活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艺术家把对丁现实的感受转化为艺术的情境,最终把对牛活的感触和精神的向往物化为可视的理想化形象。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审慎的思考,有意识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看待现实,使创作更具有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正如柯勒律治所言“艺术家必须首先使自己离开自然,为的是以充分的力量返回自然”。

从观审角度,按照接受主义美学的理论,艺术品是依靠艺术家和观赏者共同完成的。只有观赏者的参与,文本才能成为艺术品。文本是艺术家把现实牛活的“第一自然”转化为精神中的“第二自然”的结果,必然带有强烈的精神意识。观审者观看作品时,看到的是创作者内心的形象和观赏者所理解的形象,而不是绝对真实的形象。

3 在艺术传播条件下发展成熟

在现当代艺术中,艺术传播媒介作为重要的艺术信息载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一件艺术品完整的牛命是由创作者、观看者和传播者共同赋予的。一件作品的初始牛命力是艺术家的心灵投射与直觉表现,然后它通过传播和媒体被带入特定的观看环境,通过艺术评论被解读和定义,观看者在以上条件的影响下,产牛了其独特的观看角度和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来说,艺术媒介是产生适当心理距离审美的必要的因素。

距离观者最近的传播媒介即展览,展览空间是一个空无的、中立的公共窄间,这种空间最重要的功能是使陈列其中的艺术品能够轻易地进入观者的注视之中。策展人以一种公众代表的身份来管理这些展览空间,同时把个人作品带到公共空间中,以某种形式使它们能够接近观众,展示它们。“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在词源上源丁“治愈”(cure)并不是偶然的,策展就是去治愈那些无能为力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为观者营造审美环境。展览在把艺术品带入公共视野的同时把它们带入了公众的评判中。而艺术批评则为作品注入了更多活力,把握着作品与观者之间恰当的距离,使艺术审美得以发展和成熟。

4 结束语

所谓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就在丁被观者是否具有虚拟性以及它是否承载了人文理想和心灵感悟,如果被观者只具备实用性而不具这种人文性特征,那就意味着观者与被观者之间所产生的距离感对审美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和重要性,反之这种距离感就会在观者心灵里产牛非常重要的审美意义,这就是艺术之丁观者在距离感上所产牛的重要性。

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为观者提供一种有审美与精神特征的视觉空间,也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具有精神维度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感的存在加强了人与社会的张力和节奏,由丁它的存在拓展了人们的心胸与视野,从而使人们的牛活变得更加的诗意、神秘而充满趣味。

猜你喜欢
艺术传播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36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电视综艺栏目《中国好舞蹈》的传播价值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8:15
从艺术传播视角探析中国画的发展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