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生
距今三千多年前,印度北部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释迦族的首长之一净饭王有一个妻子摩耶夫人,一日,她梦见了一位菩萨骑着白象从天而降,进入了她的寝宫。
待她醒来后,竟奇迹般地怀孕了,随后她在无忧树下生下了王子悉达多·乔达摩。
然而摩耶夫人却在产后七天去世,幼年丧母的乔达摩也因此而多了一分敏锐的感受力,少年时便已达到初禅之境。
成年以后,乔达摩娶妻生子,尽管衣食无忧,他却难以压抑住心底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终于在二十九岁时离家出道,开始苦行生活,四处游历。
三十五岁时,乔达摩终有所悟,开创了佛教。而这位王子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也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
相辅相成的中国佛教
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了印度次大陆,并逐渐向外国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虽说法颇多,但最广泛的说法是在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求取佛法,邀请竺法兰等僧人来到洛阳,并在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进入中国大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在其间的传播中自然也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甚至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器具,如木鱼。
关于木鱼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远在汉朝时期,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奉皇上之命去西天取经,归国渡海途中,却突然风浪大作,一条恶鱼竟张着大口朝船扑来。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僧徒见状奋然跃身入海杀死了大鱼,并将尸体拖上了船头。说来也怪,风浪竟瞬间平息下来,大鱼的躯干也化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鱼头端放船头。
可是,大鱼虽然死了,经书却还在鱼肚子里。于是,慈光师徒带着鱼头返回佛寺,为了讨还经书,每天敲打鱼头并诵念“阿弥陀佛”。日复一日,鱼头被他们敲得粉碎,他们只好照着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器具,天天敲打。就这样,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魏晋时期的飞速传播,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已呈欣欣向荣之态。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活跃在各个领域,尤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内容被引入诗歌,打破了《诗经》、《离骚》等传统诗歌的固有形式。佛教也激活了文人们的想象力,让《山海经》这样灵动的作品得以产生,而《西游记》中的各路神仙佛祖,《红楼梦》等作品中的思想理念更是体现出文学与佛教精神的融合。
如此这般,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佛心”与“武心”
讲究普度众生的佛教与腥风血雨的武侠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然而并不尽然。
台湾著名的霹雳布袋戏讲述了武林中发生的故事,其中的著名人物佛剑分说有这样一句诗号:“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他虽为佛门弟子,却带着慈悲的心态,为了阻止祸事的发生而双手染血。
武侠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领域,与佛教文化丝丝入扣,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则是武功招式和门派。
说到易筋经、金刚掌、少林、峨眉等关键词,相信武侠读者都不会陌生。在各大武侠小说中,少林寺有扫地僧,峨眉派有灭绝师太,甚至还有藏经阁、十八铜人和金刚伏魔阵。这些招式的名字和活跃在武林中的和尚、尼姑,体现着最为直观的佛教文化。
不仅如此,武侠作者们还会在情节的推动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佛教故事。比如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中写过这样一个细节:一灯大师拿了一本《大庄严论经》,读了其中的一则故事。这个细节旨在通过故事来展现当时在场的瑛姑等人的品行和他们之间的纠葛,而这个故事和佛教《贤愚经》里摩诃萨埵舍身饲虎的故事是相似的。
此外,武侠人物的命运也常常体现出了佛教思想。
台湾作家司马翎的大作《剑海鹰扬》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与伸张正义的故事。书中“七杀杖”严无畏为了独霸江湖,不仅血洗翠华城,还策划了武林世家端木的灭门惨案,可说是罪行累累。他这一生虽算是枭雄,却也罪恶如山,终究是害人又害己。而这一切完全是因佛教中所说的“贪、嗔、痴”三毒并发的必然结果。最终严无畏也不得不感叹:“任是盖世英雄,也抵不过岁月和命运这两大对手。”
无独有偶,正在《武侠版》上连载的《御天鉴·玄门卷》,虽是一部充满着道教元素的小说,但也同样和佛教有着联系。
小说中提到:“……武则天随后传命各州兴建大云寺,其后登基兴周,那注疏《大云经》的僧人万通更被封为国师,自此大云宗风光日盛,自在玄门则日渐失宠。”自在玄门门庭渐落的原因正是受到了佛教的冲击,而这个背景也是有史实为参照的。当年武则天想称帝,于是让一批和尚给《大云经》注疏,说她是净光天女转世,来普度众人。武则天为此还修了很多大云寺,供奉佛经,并且广散经义。
本期的卷三中登场的万真和尚便是文中去参与注疏的万通师弟,而后文又将出现一些什么有趣的元素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著名佛教寺院
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十二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此寺风格古朴、布局规整,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一日,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取佛法。十年后,使者连同二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及佛像返回。次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建造僧院,并命名白马寺,以纪念当年白马驮经之功。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乃印度寺庙,意为施无厌,曾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的大寺院,经历代扩建,占地面积达一百万平方米,成为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
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佛陀释迦牟尼曾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兴建了那烂陀寺。当年的那烂陀寺宛如一方长城,用料坚固、造型美观,藏书更是一度多达九百万卷,多国僧人都曾前来修学,我国的玄奘便是其中之一。可惜到西元八世纪,兴建此寺庙的王室没落,那烂陀寺逐渐衰落,至十二世纪被伊斯兰军队所毁,如今只剩下一片遗址。
大德寺
大德寺建造于公元1325年,位于今日本京都市北区,是当地最大的寺院,也是禅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文化闻名,大灯国师为其开山祖师。
最初,大德寺尚且是“大德庵”,直至1326年才被称为“大德寺”。然而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后,战火曾摧毁了大德寺的伽蓝,幸好有一休禅师领头重建了大德寺,才得以重现光辉。恰巧一休禅师的弟子之一在茶道上颇有研究,大德寺也就此建立起了和茶道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