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峻榛
摘要:四川皮影在中国皮影艺术中自成一派,鲜明的风格特征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使其在四川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然而时代的变更使得四川皮影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终归是需要继承并大力发扬的。本文着重分析了四川皮影艺术的风格特点,并探索其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借鉴与应用,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为现代动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四川皮影;动画创作;借鉴;应用
l 历史溯源
四川皮影属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分支,俗称“灯影戏”。有关四川皮影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较早可追溯到宋代,多见丁川东北地区,在调研川北皮影时,《巴中县文化志》曾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并丁清朝达到鼎盛,而四川皮影的发源,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川北皮影,起源丁陕西皮影,由入川经商的陕西人带来,尤其是陕西渭南一带,故在一些川北地区,皮影也被称作“渭南影子”。二是受清朝“湖广填四川”的影响,由湖广一带的移民传人。可以看出,四川皮影虽由外地传人,但同样历史悠久,并且在传承过程中由丁皮影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四川当地本土元素的逐渐融入,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四川皮影,
2 风格特色
四川皮影遍布整个四川及其周边的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可谓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按其风格特色和流传地区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皮影,也称作“成都皮影”。由丁成都平原自古以来都是沃野T-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在这里牛活的人们相对较安定与舒适,衣食无忧,劳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较多,为皮影艺术的兴盛营造了氛围,因而从全川范围来看,成都皮影是传承至今较完整,影响较大的一支。在造型上,与北方皮影不同,成都皮影较多受到川剧的影响,影人体型常见丁高大,最高的能接近一米,甚至高出北方皮影一倍,这在所有的皮影种类中实为罕见。成都皮影的形象虽大但不糙,偏丁写实,相貌俊俏,制作精细,线条流畅,服饰装扮以舞台戏装为蓝本,做工精致,设色古朴不失鲜艳,并借鉴了装饰性很强的“蜀锦”、“蜀绣”的图案纹样,花团锦簇,显得华美而艳丽。在影人的头部塑造上,多高额前突,成一定弧度,下巴曲网,大耳弯眉,脸部较饱满,“丹凤眼,大弯眉,蒜头鼻子白皙脸;下巴网,凸额展,大耳垂边富贵见;上唇显,下唇健,抿嘴矜持真好看。”
另一类则以川北皮影为主,分布在川北、川东地区,代表有阆中皮影,南部县何家班皮影,剑门山区的高观皮影以及巴中皮影。川北皮影因其接壤陕西,因此受陕西皮影影响较大,但又不完全相同,多为牛皮制成,早期也有用纸作为材质。在影人造型上大量吸收了年画、壁画、戏剧、剪纸、佛像等民间艺术精华,线条多为直线,体型小丁成都皮影,雕刻精细,尤其注重对影人脸谱的刻画,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何家班皮影,整个脸部均为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日光显得炯炯传神。而巴中皮影又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它的影人参照了历史戏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如“马盔”和“马靠”来源丁巴山民间门神画,艺术格调浑厚大气。
四川皮影人物由分开的头、躯十、四肢组成,将每一部分雕刻之后用绳索将全身十多个关节连接起来,皮影行业称为“桩”,在桩上上三根提签,走影人通过控制提签来使影人动起来。影人的头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替换,这样就避免了制作很多类似的影人,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皮影人物按角色分为牛、旦、净、末、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皮影雕刻人员的精心制作和走影人的娴熟控制下,可以牛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每个影人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幕布之上。四川皮影的唱腔多以川剧为主,不同地区又会融人不同的腔调,如南部何家班皮影就是川剧与碗碗腔的融合,其声腔曲调缠绵细腻,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和“南曲”的柔媚婉转,以及民间表演唱的娓娓动听的清音融合为一体。配音乐器以锣鼓为主,有大锣、堂鼓、小鼓、大钹、小锣、京胡、盖板、二胡、唢呐,还有扬琴、琵琶等弹拨乐器,节奏鲜明,旋律明快,根据剧情的需要时而婉转流畅感人肺腑,时而铿锵有力声势震天,时而又活泼轻松令人发笑,而且还能模拟很多特殊声效,如潺潺的流水声,重物的撞击声,马匹的嘶鸣声,战场的打斗声,飒飒的风声和洒洒的雨声等,都能一一表现的牛动准确,而这些工作一般都是走影人兼任。
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既来源丁生活又服务丁生活,皮影艺术也不例外,它的产生虽带有一定戏剧性,但历经两千多年的流变,皮影早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服务丁普罗大众。四川皮影的表演也具有同样特点,按其表演性质可以分为几种:第一种,民俗礼仪。民间红白喜事,但凡有婚丧嫁娶,祝寿庆生,乔迁升学等都会有皮影表演。第二种,青苗戏。每到庄稼禾苗拔青时,百姓多会以皮影戏来驱赶蝗虫,以期盼庄稼获得良好长势。第三种,还愿戏。百姓因某事向菩萨许下相应的愿,当愿望应验之后必须要还愿,如果当初许下一场戏,就会以皮影戏作为还愿戏。第四种,太平戏。每逢太平盛世,百姓在农忙之余的闲暇时节,则会观看皮影戏来丰富生活,太平戏多以娱乐为主。第五种,庙会戏。在四川各地的庙会节日中,百姓也会以皮影戏来渲染节日气氛,如二月二文昌会,六月十几观音会等。
3 四川皮影在现代动画中的借鉴与应用
皮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戏曲、表演、文学、音乐、雕刻、绘画等众家所长,但却不同丁高高在上的宫廷艺术,也不同丁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它是人们普通牛活的再现。现代动画同样属丁大众艺术,并且在很多方面类似丁皮影,法国著名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现代动画创作提倡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四川皮影又是皮影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因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与应用:
(1)角色造型。四川皮影的角色造型千姿百态,是皮影制作者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提炼与再现,形象逼真却不完全写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皮影人物采用了剪影的表现形式,而且几乎均是侧面,这也是皮影较为独特的地方,为了体现五官,皮影的眉毛通常比较细长,甚至与发际线相接,人物眼睛却是正面的造型,通过眼神来表现角色的心理和性格,这一系列的造型即是典型的“正面律”。现代动画可以借鉴这种造型方法,运用“正面律”来表现侧面的人物,或者完全采用这种剪影式的形式,使动画风格与众不同。其次,南丁四川皮影多在牛皮上雕刻而成,线条不可能达到在纸上绘制的那般柔美和圆滑,难免留下一定的转折和停顿,反而增加了皮影的古拙之美,显得有趣而亲切。在动画创作中,对丁线条的表现可以向皮影借鉴,大巧若拙,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
(2)色彩与图案。四川皮影的色彩受传统五行色的影响,多使用了红、绿、黄、白、黑的搭配,五种颜色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艳丽而明快。由丁四川皮影的材质多为牛皮,其本身颜色即为黄色,白色为皮影镂空后透过的白色幕布,因而在上色过程中,实际用到的色彩主要为红、绿、黑三种,色彩间的搭配就会更加自然和谐。在动画的原画绘制时,也可以巧妙运用材质的固有色,以拓宽作品的色彩表现力,还能起到省时省料的功能。
四川皮影的装饰性除了体现在色彩的应用之外,还借由大量的装饰图案实现。四川皮影的装饰图案集中在服饰和头茬上,服饰的图案通常出现在衣领、衣襟、袖口、裤脚、吊坠上面,头茬的图案往往是整个皮影最复杂、最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