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晗
冬季去长春出差,整个城市都灰蒙蒙的。考虑到室外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几个人决定晚饭在酒店解决。
酒店餐厅的人并不多,服务员是位上了年纪的圆脸阿姨,五十岁左右,说话是地道的东北口音,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感。菜单是黑白打印的简陋纸张,点了辣白菜烧土豆片、酸菜排骨,我随口问了一句:“有拔丝地瓜吗?好多年没吃过这道菜,之前有个东北叔叔拔丝菜品做得极好。”
阿姨说,菜单上没有,我可以给你问问师傅能不能做。她去了趟后厨,回来很欢快地大声说:“师傅说可以,价格16或18都行,我跟他说,量大点,给你们装满一盘。”
菜居然出乎意料的好吃,拔丝地瓜量的确足,甜而怅惘,像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味道。辣白菜酸辣甜咸调和得刚好,好吃得让我想哭。我小声念叨了一句:“真不错,如果不放姜就更好了。”阿姨立即从远处接茬说:“你可以早点告诉我啊,我就跟师傅说别放了。”我被她热情里的家常感惊到,连连说:“没事,没事,这样也挺好。”
第二天去吃时,阿姨果然叮嘱了师傅炒辣白菜不要放姜。客人不多,师傅炒完菜也从厨房出来了,坐在离我们不远的桌旁休息,间或和阿姨聊几句。阿姨一脸暖意地说她儿子放假回来了,我想问她儿子多大,住得离这里近吗,却终于没有问,只遥遥夸了几句木耳炒得很好吃。那师傅很霸气地说:“你们还要吃啥?说,想吃啥,需要怎么做,我都行。”
结账时,阿姨说起自己没文化,只念到小学五年级,同事立即开玩笑似的接茬说自己是四年级的。阿姨认真回道:“孩子,你别逗了,我们那会儿是家里条件不好,没能上学。”语气太真诚,衬得那句调侃有些轻佻。
这家酒店餐厅只有一个厨师和两个轮班的服务员,师傅除了做客人点的炒菜之外,还要负责自助早餐。
那天吃完早餐后,我匆匆拿着餐盘往餐车上一搁,结果哗啦一声底下的盘子摔到地上——还好密胺的餐具不会碎。我依然尴尬万分,很窘地对那阿姨说:“不好意思,没搁住……”阿姨摆摆手:“没事没事,你不用管,我来弄就行。”我出了门,突然想起包还忘在座位上,跑回去取时又跟阿姨说了声“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阿姨说:“没啥麻烦的,别着急老慌的,把东西给落了。”
因为这个阿姨,我觉得这个城市温暖又充满人情味。
(谭一钧荐自《南方人物周刊》)
责编: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