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姣
[摘要]教师可以合理采用信息技术,通过情境导入、问题设置、诵读教学等方式教授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储备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学习、模仿诵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课文,并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信息化现代诗歌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86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手段的主流,确实,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听、说、读、写要求相对较高的诗歌教学,效果就更为明显。现在的学生与现代诗歌处境尴尬,他们对现代诗歌不陌生,几乎能看懂字面的含义,但因为诗歌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诗歌蕴藏的感情,加上诗歌本身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对诗歌是有一定排斥的。而与此同时,他们对网络世界、信息世界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学生的兴趣来中和他们的排斥。
以《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可以合理采用信息技术,通过情境导入、问题设置、诵读教学等方法教授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储备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学习、模仿诵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并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登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询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由小组组长收集汇总,发送到老师邮箱,老师进行整合,上传至班级群共享。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为后面环节的“知人论世”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识离别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你最熟悉的离别场景是什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播放音乐与一些离别场景的图片,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离别的感受与氛围。尽量把学生引导到离别母校的话题,便于之后理解徐志摩的感情。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可直接从班级群共享中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在线进行讨论,确定关键信息,课堂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学常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姓名称号、流派地位、代表作品。
三、多样诵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文本;听范读,正音断句之后,进行模仿,下载背景音乐,自己进行朗诵练习;每组选派代表,进行竞赛,选出读得最好的学生。另外安排视频观赏,让学生全面感知。
四、小组探讨,分析鉴赏
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注意诗歌的韵脚和韵律节奏,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留意诗歌的句数、字数、排列和首尾,看看有何特点?
4.我们已经找到意象,这些事物的美是不是仅仅在形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答案。(略)
由小组讨论完成诗歌大意的解读和诗歌“三美”的欣赏,教师进行点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探讨结束后,教师组织多元评价,学生到群共享中下载教师上传的评价表,表格要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入手,能多方位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后要汇总学生的综合评价,并与学生私下交流。
五、知识总结,拓展训练
在最后的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播放《再别康桥》配乐朗诵的视频。展现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的意境,再次提醒学生感受诗人情感,为学生总结主旨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拓展部分,可以比较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看两首诗存在哪些异同,通过相同点,发掘总结徐志摩的语言风格——浓丽华美;通过找不同点,明确这首诗的特色——寓(离别)情于景。
接着,让学生尝试从《再别康桥》中找到表达离别之情的窍门,用自己的笔表达分离的场景,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悟生活,练习写作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尝试用图片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离别之情,启发学生思考徐志摩抒情的诀窍——寄情于物。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后,让学生给自己所写的文字配上认为最合适的图片。发布到博客、QQ等通讯工具上,互相交流,分组进行评价。这个环节借助QQ、博客等平台,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这样的课堂,首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啟用“任务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从旁指导,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而不是强迫学生怎么学。其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合理运用让学生能更接近文本。QQ、邮箱、博客等平台的使用方便师生交流。第三,学生能充分发挥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因为教师很少直接参与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不得不互相交流,为完成预定目标,彼此学习。但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诗歌的教学效率并非朝夕之事,需要教师不断在课堂实施,也需要上级部门提供信息化的平台,最终还离不开持之以恒,不断改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