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梅花》—解构中的自我意识建构

2015-05-30 10:48丁晓莹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解构建构

丁晓莹

摘 要:余华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在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反叛、颠覆与解构中,表达了一种人生虚无和飘渺的历史感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其对传统文学的解构中蕴含了对于自我写作意识和自我认同的一种建构,在这种解构历史与自我意识建构中又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鲜血梅花;解构;建构;后现代性

《鲜血梅花》是余华的“先锋”余作之一,从中可以窥探到余华由先锋转向现实的复杂心境和自我意识的转变。小说体现出余华式的“先锋”性质:在对于传统的自我颠覆中,对人生存在意识进行哲学追问。在对于存在虚无的解构中,余华不断地建构起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有了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外,《鲜血梅花》具有显著的后现代文本的许多特点,且余华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事物与其相结合,在文学世界里进行无边的畅游和写作。

在《鲜血梅花》里,背负着复仇使命的主人公,再也不是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式的人物,而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映射的是正是作者自己以及当代中国人本身。主人公的这种存在虚无,也正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生存困境。这是余华内心自我世界的一种映射和反映。通过《鲜血梅花》,余华在解构传统古典小说模式与价值观的同时,也建构了属于自己写作世界的价值观,这是一次自我写作和人生意识的觉醒。而在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模式,又具有了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一、“复仇”中心结构的消解与颠覆

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里,复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主题之一。其基本模式是父亲被仇人杀死,母亲指使儿子寻找杀父仇人,儿子苦练武艺,将仇人杀死,成为江湖英雄。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中,存在着一个以复仇为中心的主要线索,文本中的叙事结构和模式也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在复仇者追寻仇人与正义的过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忠勇正义的价值观。而《鲜血梅花》中,一开始也是以复仇为线索开始叙述,后来复仇却不再是小说的中心。主人公阮海阔成为一个孤独的灵魂,不断地行走在大千世界里,寻找他的杀父仇人。小说主题由复仇变为寻找,贯穿整个寻找过程的是一种虚无主义。在漫长的寻仇之路上,阮海阔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和虚无,而唯一支持他前行的只是虚无。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心从来就没有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所在”①。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这种无中心主义在《鲜血梅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复仇者阮海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心人物,他不再符合过去复仇主人公的忍辱负重、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他只是一个懦弱而又无法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是谁的弱者。其形象始终是模糊的,读者只知道他是瘦弱的,是虚无缥缈的,并没有一个具体实在的形象。阮海阔是一个含混的人物符号,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的仇人在哪里,他只知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而人物符号是具有多义性的,并不是固定的一种意义。德里达认为,一个符号要保持其自身的连续性,它的意义总是要超出文本范围而不断的解构自己,而提供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可能性。余华要表达的人生虚无意义,正是通过阮海阔形象的模糊性来体现出来的。在阮海阔的回忆中,甚至连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梅花剑”都不再有任何所指,他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下完成了复仇。在这里“梅花剑”这一意象符号已经被出人意料的结局所解构,梅花剑的存在已毫无意义。

二、存在与虚无意识的自我建构

余华所创作的《鲜血梅花》在解构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解构同时,也体现出了作家自我意识的建构。

意大利哲学家艾科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模糊性必须作为违反代码规则的一种模式来加以界定”②,在《鲜血梅花》里,余华通过人物的模糊性来延伸其无限的所指,以此来表现人生的无意义,主人公的无个性以及存在的可疑和世界的含混。在这种模糊性的所指和虚无不确定的虚构中,余华所想表达的是自己的自我意识的思考和建构。在一场虚构的复仇故事里,人物的命运是不可掌控的,在这里没有伟大的英雄,也没有可恶的敌人,有的只是虚无和生命本体的存在。当阮海阔知道自己的仇人已死时,他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他只是思维混乱,一直在回忆复仇的来龙去脉。余华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荒无感。余华自己曾说过:“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③,余华通过塑造人物的历史虚无感,运用语言符号的延伸义和深层表义功能,目的就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和自己的内心。1989年是余华写作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年,自此以后,余华一改往日的先锋风格而转向现实和日常生活写作中来。《鲜血梅花》中的虚无存在哲学,正是其转型时期自我意识建构的体现。

三、消解中的后现代特质

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德认为,从共时态的标准来看,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的表征是“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和解元叙事”④等。余华的《鲜血梅花》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颠覆和解构,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叛逆情绪,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的表现。总体看来,小说最主要的后现代特质便是消解元叙事,通过文本的虚构,将语言和人物符号陌生化和模糊化,消解过去经典武侠历史叙事。

《鲜血梅花》没有十分起伏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叙述较为平淡,没有传统小说中的戏剧冲突效果。余华所要表达的人生的虚无主义观,是对传统社会忠义孝节价值观的反叛和消解。余华从主题内容与小说叙事形式两方来对传统的元叙事进行解构,削平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深度模式,表现出的是一种后现代平面化叙事模式。通过虚无缥缈的虚构,消除了现象与本质、真实与非真实、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立,彻底解构了创作中主题的本体和本质论。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人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无法感知与世界的具体联系,无法与过去和将来相互依存,因而产生了历史的虚无和断裂感。这一点在《鲜血梅花》里也有明显表现。对主人公阮海阔生命的无意义和人生的虚无的表达便是一种主体意识的消失。然而这里更是一种自身情绪的宣泄与自我存在意识的建构,其中有作家作为现代人面对生存困境时的焦虑和无存在感。

《鲜血梅花》在对于传统武侠小说的颠覆与消解中,体现出了其解元叙事的后现代特点;而其虚无与平淡化的叙事手法,体现了后现代无深度模式的基本特征;余华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历史和生命个体的虚无感,则是后现代的特质主体意识消失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鲜血梅花》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复仇母题,构建了一种虚无的人生哲学观,在主体弱化甚至是消失的虚无中,在对语言符号的纯技巧性的运用中,余华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世界和自我写作意识。虚无与主体意识的消失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而是真实内心世界的回归。这是作家自我意识的一种建构。而这种建构充分运用了语言符号所指的延展性以及符号组合的任意性。

同时,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先锋性质又使其具有了后现代的特征。小说的非线性结构叙事、主体意识的消失;对于古典武侠小说中元叙事的消解与反叛;小说中人物与意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都是后现代的典型特质。余华正是在这种消解与不断建构过程中,完成了90年代特写作风格的写实转型。

注释:

①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12

②[意]艾科:《符号学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62

③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47

④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

参考文献:

[1]古超强.试论中国传统”复仇”叙述的现代性消解[J].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18-121.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98.

[3]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9-143.

[4]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70.

[5]王庆生.当代文学作品集(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450.

[6]陈婵.颠覆与回归:论《鲜血梅花》的叙事结构[J].长沙: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8(3):48-50.

猜你喜欢
解构建构
还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解构“剧本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