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国区域性对外传播的价值

2015-05-30 10:48吴玫杨姣梁韵
对外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边民东南亚留学生

吴玫 杨姣 梁韵

本文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两个案例探讨国家对外传播大框架内的区域对外传播的历史和实践,特别是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发掘与周边地区面对面人际交流的价值。上世纪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及现今广西东南亚留学生的访谈分析说明,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区域性的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灵活的实现方式。上世纪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是一种面对面的大型群体交流活动,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效果与影响的传播活动;而对东南亚留学生的访谈显示,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片中建构的“国家大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语义图景并未引起受访留学生的特别共鸣,反而是被忽略的“中国帮助我们发展”和“家”的幻想主题未来更具有可操作和创新的空间。因此,借助区位优势去探索和发展人际传播交流的多样形式将会丰富中国对外传播的内涵。

一、区域在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

区域在本文中的定义为在国家疆域内的一个地区,特别是与外国毗邻的边疆与沿海地区。在传统的对外传播概念中,国家是主要的分界线。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多面对的是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媒介流动与反向流动”(global media flows and countra-flows)(Thussu)。

人类是基于地域而生活的,因此人们最基本的交流活动都是基于地域的传播。虽然跨越时空的电子媒介使得人类的传播活动冲破了地域的局限。但是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活动仍然是以地域为基础,以亲情和文化为纽带。全球一体化促进了跨国界的五个维度的流动——人员的流动、技术的流动、金融的流动、媒介的流动、观念的流动(Arjun Appadurai,1996)。这样的流动在日益开放的边疆地区就更为大量、频繁与活跃。特别是这种边疆地区的交流又通常与地缘文化流动重合交汇,使得区域信息媒介流动成为国际资讯大流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最新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反映出的就是基于区域贸易、人员流动和信息交流等传统历史渠道向周边国家发展互惠的区域流动与辐射。中国幅员辽阔,与印度、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边疆区域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有千百年相伴为邻的历史,有相近或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有水乳交融的亲情纽带。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与邻近各国开放口岸,人员流动,经贸往来,媒体交流,互通有无,形成各种区域性的信息交流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强,边疆区域正逐渐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基地和软实力的辐射平台。①

区域对外传播是以边疆或沿海区域为次中心的面向周边国家地区的对外传播交流活动。这种对周边辐射的次信息中心群对国家的对外传播是一个有效的补充。首先是“地利”:基于区域的对外交往与传播有地理上的优势。边界地区毗邻而居,交通运输有优势,货物流通、人员往来方便快捷,各种信息汇集迅速,且可以随时验证更新。其次是“人脉”:有人员的优势。国界两边的人民常年生活在同一地区,交往久远且频繁。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本区域的人民彼此双方都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与交流,有更多交织的亲戚圈、朋友圈和生意圈。最后是“言通”:有文化和语言的优势。在跨国界区域,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与境外的民族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相似的文化风情和社会习俗,有着历史形成的长期的交往的文化纽带,形成一种地缘文化圈,相比于其他地区,这种地缘文化圈中的交流与沟通更为亲近与密切。

本文作者团队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南方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研究,试图弥补中国对外传播中对区域交流传播的欠缺。在中国对外传播的传统中,一贯的方针是以中央和官方系统中的外宣机构为主导,以传统媒体为基干,以对外“宣传”为主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对外传播及公共外交等工作的重视,随着各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在国家对外经贸活动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区域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正在得到关注。

二、人际交流在区域对外传播中的价值

区域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如何利用区位交流的各种优势,将对外传播做得更加深入细致。我们研究中的两个案例一是上世纪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活动;二是我们去年在广西对东南亚留学生的焦点组访谈,这两个案例显示了人际交流在区域对外传播中的价值。

案例一: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

在对建国后云南对东南亚的传播史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当年区域对外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边民联欢。

上世纪50-70年代间,云南对东南亚的传播交流中,民间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活动是边民联欢,以及这种边民联欢带来的媒体传播议程。云南对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云南的28个边境县市与其接壤的缅甸、越南和老挝之间,有着天然的传播优势。它们是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宣传方针的实施主体,因此在国家对外传播的战略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云南与其接壤的缅甸、越南和老挝的边民联欢活动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展开:1)政府组织下的边民大会和联欢活动;2)边境军队的会晤和联欢;3)节庆日的边民联欢。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之间,因为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所以搭乘双方共同节庆日的东风或是由政府组织的边民联欢,成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云南与其接壤的缅甸、越南和老挝的边民之间沟通了解的重要形式,同时,这样的联欢活动也成为双边关系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其中,1956年在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甚至被认为是“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云南省志?外事志,1996:99)。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边民联欢是一种面对面的大型群体交流活动,类似今日的大型演唱会,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效果与影响的传播活动。当众多民众聚集在一个大型场地,伴之以激动人心的演讲、音乐、演唱、群体互动,可以对参加者产生心理冲击,留下深刻的记忆。当这种组织活动与媒体的宣传联系起来以后,在国家和地方的报纸报道传播,还可以产生广泛的媒体效果。这种边民联欢形式在当年媒介技术落后,没有电视,只有报纸和广播的时代,不啻是一个对外传播的创新形式。它借助地利的优势,把周边国家的边民请进来,以大型联欢活动的形式来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云南,建立情感的互联互通。这种由政府组织的边民联欢形式随着国家和边境地区的改革开放,跨境地区商贸交流人员往来日趋频繁,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为我们今天的区域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历史实例。

案例二:广西东南亚留学生看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视频

为深入了解东盟国家人民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认知,2014年5月底我们组织在广西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观看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视频,并随后进行了焦点组访谈。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11届。我们通过滚雪球方法找到11位在广西的东南亚留学生,组织他们观看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视频,随后进行了焦点组访谈。11位留学生分别来自泰国(5)、越南(2)、老挝(2)、缅甸(1),印尼(1)。访谈的设计、操作和随后的分析都是基于符号融合理论及幻想主题分析法进行的。

通过对留学生观众的访谈分析,我们有下述发现:

1. 中国:中国“强大”是主要语义视野。中国是“最大的合作伙伴”“最强的国家”,以及“贸易中心”对整个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中国“有能力”支持并帮助他们国家发展经济。

2. 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留学生观众从“共同发展”“友好合作”两个幻想类型主题来建构中国与他们各自国家的关系。他们鲜有从“东盟”这样共同体角度来看与中国的关系。“共同”“合作”“共赢”是“共同发展”的关键词。首要为“合作发展”。“友好合作”“永久伙伴”也形成重要主题,是他们的共同企盼。保持“友好”关系,成为彼此的“伙伴”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心连心”“一条心”是复诵关键词。

3. 中国-东盟博览会:“友好合作、共同双赢”“发展机会”“经济启发”是三个明显主题。

4. 南宁:首先是“友好”。他们中有些人是来到南宁后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在南宁的学习生活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们更是把南宁以“家”来比喻,用一系列相关词汇“温柔”“温馨”“亲切”“舒服”等来建构南宁的语义图景。

通过与宣传视频建构的主题比较,我们发现宣传片中两个“宏观型”的幻想类型,“国家大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受访者中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共鸣,从而激发幻想和复诵。相反,这些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非常薄弱。而这批人应该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接近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人群,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尚且如此,中国历史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其次,“中国帮助我们发展”是留学生复诵的重要主题。如何将这个主题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品牌建构中的“合作共赢”等语意视野融合起来,设计和讲述更加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共同发展”主题和故事是一个挑战。最后,如何发掘“家”的语意图景,将“家”这个温暖感人的人文主题加入到南宁的形象设计,从而超越目前的单纯“现代化”形象,将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这个案例显示出东南亚留学生是广西对外传播的一个“富矿”,他们学习生活在广西,对广西和广西的大学有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既可以是广西与东南亚人民交流的桥梁,也是我们了解东南亚人民的最贴近的窗口。

三、结论:中国区域对外传播的问题及应对

在中国过去对外传播研究的传统中,一贯以国家整体的对外传播为重,往往忽略了区域性的对外传播的作用,忽略了其实质上是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强,边疆区域正逐渐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基地和软实力的辐射平台。具体来说,区域对外传播意义就体现在国家对外传播的大框架内,以地理区位为基础建构面向不同周边国家地区的次信息中心。

本文引入的两个案例,一是上世纪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二是当前广西的东南亚留学生的访谈分析,都充分显示了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区域性的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灵活的实现方式。以云南和广西为例,即使共同面向东南亚地区,但是借助各自不同的区域优势和资源,各个区域能够创造开发的传播方式也千差万别,尤其是借助于区位优势所进行的人际交流传播。

而区域对外传播中人际交流的价值恰恰是当前中国对外传播和区域对外传播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部分。这样的缺失体现在: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传播一向以对外“宣传”为主线,以政府的外宣话语体系为主导,所以造成了长期以来官方话语和民间交流往往是脱节,甚至是相悖的情况。上世纪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显示了政府引导下的普通民众的交流,是一种在区域间建立双边情感交流的良好沟通方式。目前,云南正在计划的东南亚社区和外交公寓的项目,不啻于是在新环境下对当年边民联欢的借鉴。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外宣话语体现中,侧重点都在“我想表达什么”,而忽略了“你怎么想”,“我怎么表达才能打动你”。我们的外宣倾向“宏观”话语,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片的“国家大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主题。但因为缺乏对受众思维图景的了解,流于自说自话,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对广西东盟留学生的焦点访谈显示,区域中的外国人既是双边交流的桥梁,又是相互了解的窗口。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中的外国人进行调查了解,能够探究他们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系,这样才能让区域对外传播的展开有的放矢。

因此,基于区域进行的传播交流探索将会极大地丰富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才能拓展中国对外传播的内涵。

「参考文献」

1.Appadurai, A. (Ed.). (1996). Modernity al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Vol. 1). U of Minnesota Press.

2.Thussu, D. K. (Ed.). (2006). Media on the move: global flow and contra-flow. Routledge.

3.吴玫:《符号融合理论对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借鉴作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论文选》,姜加林、于运全主编。北京: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出版社,2013版第482-487页。

4.吴玫、杨姣:《中国区域性对外传播实践及研究的现状评析》,“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基于文化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大学。

5.吴玫、梁韵:《符号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形象品牌研究》,“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基于文化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大学。

「注释」

①吴玫、杨姣论文(2011):《云南与东南亚媒介交流新策略》第十五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澳门会议论文集。研究发现云南在国家建设面向西南的桥头堡战略的支持下,已形成了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媒介信息中心。媒体体制格局体现为四位一体化:即官方和商业媒体的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中央和地方媒体的结合,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结合。具体体现为:“走出去”的平台功能和“引进来”的窗口功能。

猜你喜欢
边民东南亚留学生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