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咏梅
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语言表达生硬、缺乏个性等严重问题。尤其是考场作文,按照模式写,甚至套用他人的文章,作文多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学生单调生活有关,也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有关。有老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课文本身的教学,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甚至写作技巧都分析得很透彻,但是只是就课文讲课文,没有跟学生的写作实践结合,学生虽然精读了许多篇名家大作,仍然不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写出来的作文记叙不具体,描写不生动,主题不突出。
那么,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去克服这个弊端呢?
其实,在我们初中阶段所选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名家名篇,无论是了解当时社会、学会如何做人还是如何写作,都很有借鉴作用的。本文就借鉴课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开头要精炼
“万事开头难”,对于学生作文来说,尤其如此。很多学生看到作文就害怕,跟老师的作文指导有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开头就要紧扣题目议论或抒情,所以一些学生在毫无情感积蓄的情况下只有无病呻吟了,或者有的学生就照抄题目前面的提示语来安上一个跟下文毫无联系的开头了。其实,在我们课本中就有许多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经典的篇目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学生是能够写出精炼的开头的。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莫怀戚《散步》)文章开头非常简洁,寥寥几笔就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再如梁衡的《夏感》开头是这样写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作者一开头就抓住了夏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定下了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开头一般要简短,紧扣题目,不要故意写一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排比句来增加所谓的文采。鲁迅的《故乡》,席慕容的《贝壳》,张晓风的《行道树》等都有精炼的开头。我们可以借名家的开头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领会,从而学以致用。逐步指导学生摆脱模式化的开头,写出有意思又精炼的开头来。
如《记一次秋游》,学生这样开头:“耶!去秋游咯!”当班主任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时,全班同学都几乎要跳起来了。简单的语言动作描写就把那种兴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
又如《逝去的快乐》:“在得知他被调走的几天里,我才意识到那段天天笑声不断的时光要随之而去。”开头简练,切题,开篇就能迅速吸引人的注意力,仔细读来,还很有韵味。
再如:《停电的时候》:“啪”,停电了。繁华的都市顿时陷入了神秘的沉寂里。家里黑漆漆、静悄悄的。屋外,却出奇地喧闹起来。人们耐不住停电的寂寞,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到楼下的小院子乘凉。于是,院子里便回荡着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的欢声笑语了。开头不落俗套,直奔主题,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二、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景物描写要生动
初中生的写作要求,多是写人叙事或状物写景,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用景物描写去突出中心,也不会刻意通过人物描写去表现中心。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把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渗透在学生的写作中,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对我们写作就有这些启示:描写景物的前提是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角度的变化,既要观察整体,又要观察局部。比如作者在写紫藤萝花的盛大的时候,她既写了整树的壮观,又写了其中一穗甚至一朵花的生机勃勃。而且对自己观察的景物要有感情,这样写出来的景物自然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感人,而不是为了增添文采有意为之。
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渐渐地有了了解,于是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出现了一些生动的描写,这些生动的描绘和合理的联想,更好的表现了主题。
如,一学生在《一次特殊的经历》这样写到:“想象中的田园风光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望无垠的麦田,湛蓝如洗的明空,嘤嘤成韵的小鸟,悠闲自得的牧童欢快的歌声……但随着汽笛的鸣叫,我惊奇又可笑的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村落里的风光再美,始终被一层阴霾笼罩着。土黄的砖房,灰色的屋顶上布满了摇摇欲坠的残瓦;黝黑的农民吃力的在田间挥汗如雨,古铜色的身躯缓缓地在烈日下移动;沾满深深污垢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黄土里滚爬……”这些生动的描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现了乡村的贫困,为下文的叙事做铺垫。
“桂花常年累月披着一身绿叶,到了秋天,细细的树枝上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金灿灿小花朵,就像穿着一件花衣裳在太阳公公的怀里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时不时还发出迷人般的“叫声”——芳香,梦幻般的笼罩着人们心灵,那年,我窗前的那盆桂花又开了。”(《由一盆桂花引起的回忆》)在小作者的心中,桂花就像是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人,把桂花散发出的芳香说成是发出迷人般的“叫声”,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描写。在一般人看来,那只是芳香,但在作者的心目中,明明感受到了桂花的呼唤。但是如果没有对事物的深深喜爱,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所以对自己描写的景物要有感情,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
三、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人物描写要突出性格特点
初中生的作文要求多半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比如这次期末考试初三的作文题就是《我和父亲(母亲、同学、老师)的约定》,要求紧扣题目,表现初中阶段生活,能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叙述、描写和抒情。对于这样的题目,一般的学生也就是能完整的叙述一件事,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多角度去描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许多生动的例子,教学生如何刻画人物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的前后表现,把他的庸俗势利、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的《孔乙己》中写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个动作描写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他虚荣心极强的心理,揭示了他悲剧的原因,很好的表现了主题。通过这样的一些描写人物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他们的习作中也渐渐有了比较生动的人物描写。
比如:“那村妇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面容是那么憔悴,毫无血色的脸上布满了沟壑,两鬓过早的出现了缕缕银丝。长年劳作的身躯无奈的稍稍佝偻着。她一看到奶奶,面容更加凄切,说到伤心处,竟啜泣起来。她是来借钱给儿子治病的。……看着这位母亲枯黄的脸庞,空洞无神的双眸,听着干涸嘶哑的道谢声,我顿时明白了什么是沧桑,什么是艰难。”这段人物描写也是从《一次特殊的经历》节选的。小作者通过生动的外貌描写,写出了自己在乡村目睹的一幕——一位凄苦的母亲,深切的感受到“贫困近在咫尺”,因而唤起人们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又如《我的同桌》:“他的声音总是大起大落,回答问题时,他倏地站起来,慢慢的吐出第一个字,忽然又慢下来,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急。老师自然不高兴,可我们却捧腹大笑,于是,在他阴阳怪气的腔调中,我们又乐了一回。而他自己却还是老样子,似笑非笑,低声抱怨几句才坐下。”这样富有个性的人物描写显得活泼有趣,一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跃然纸上。
当然,教材中还有很多值得学生写作借鉴的地方,比如:构思的时候如何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通过写“我”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大困难化解为小困难,认真解决一个个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比如:如何合理地把握文章的详略和主次,《隆中对》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如何拟有创意的标题,《背影》《台阶》《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做这些方面的思考,用现行的语文教材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并通过写作实践,就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北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