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诗歌教学反思

2015-05-30 06:18:44殷永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首诗新课改

殷永丰

中国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成为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最高形式之一,焕发出璀璨的光芒。除此外,“五四”时期以来,现代诗歌成为我国诗歌中的一种全新诗歌样式。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我国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也有一些优秀的外国现代诗歌,起到了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新课改以来,向来不乏针对初中诗歌教学所做的研究。笔者在新课改教学理念引导下,基于坚实的教学实践基础,就初中诗歌教学情况展开深入的教学反思。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现状

关于诗歌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对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加以区分,能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有所了解,学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在情感体验和日常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情感与趣味熏陶,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但现实情况是,初中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以现代诗歌为例,人教版7~9年级共6册语文教材,选录了169篇课文,现代诗歌占20首(中国17首,外国3首),从比重上而看,现代诗歌占教材内容的11.83%,不可谓不重。但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现代诗歌在各类考试中难寻踪迹,多数考区将诗歌排除在允许的作文形式之外,初中诗歌教学以古典诗歌为主,现代诗歌教学成为缺失。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就初中诗歌教学展开教学反思,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育观念成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各种行为活动的先导,也是教师得以立教的根本。唯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教学活动,成为“经师”,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能对学生身心成长予以健康引导,成为“人师”。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引领下,初中诗歌教学也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有序开展观察、思考和鉴赏活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2.综合运用多种读诗方式

“读”是诗歌教学中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贯彻始终的教学方法,可综合运用默读、出声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诗歌“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朗读、诵读和悟读几个阶段。首先是朗读,这是诗歌阅读的最初阶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初步感受诗歌,要求能运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其次是诵读,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感情,要求学生通过语音和语调变化来有感情地读诗歌;最后是悟读,通过悟读,学生能进一步地感知诗歌情感与魅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个性化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要求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教材编写的要求中,每首现代诗歌的“研讨与练习”部分,都无一例外地要求要对该诗进行朗读,甚至要求背诵。如关于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总体形象,体味诗歌中蕴含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的哲理。

3.通过问题体味诗歌奥妙

初中生尚处于增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事情往往喜欢追问到底,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稀奇古怪的想法,而这些就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如果教师加以有效利用,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就有笔墨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短短几行字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深邃的诗歌意境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发挥好“问”的妙用,一般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关于《春晓》的教学,课程开始时,教师学着古人的样子,边吟诗边踱步,有学生跟着轻声附和,教师出示《春晓》这首诗,“那我们就念念,看你们会不会提出什么问题?”此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写这首诗的原因,这首诗的意思,“不觉晓”是什么意思等,可以说涉及到这首诗的方方面面,为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领悟诗意

新课程改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诗意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关于姜夔《扬州慢》的教学,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便是繁华之地,素有“淮左名都”的美誉,但姜夔所见时,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由的平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究词作中抒发的黍离之悲。词人眼前的扬州是破败的,用一个“空城”尽可概括,“空城”的“空”体现在“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诸多景象。下阕词人展开想象,若杜牧重游扬州,也必会“重到须惊”“难赋深情”,可见姜夔所见景象确实是触目惊心。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一派热闹繁华景象,如今却“空城”景象,学生更想知道是什么造成扬州前后鲜明的对比,“胡马窥江去后”道尽一切!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还领悟到词中虚实结合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深刻地体味到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结语

初中诗歌教学如何回归应有本位,是语文教师应深入思索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准确解读新课标精神,诠释新课改理念,摒弃以考试为根本出发点的功利想法,展开深入教学反思,切实落实可行的诗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峄城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首诗新课改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黄河之声(2021年24期)2021-04-15 09:39:24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4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4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39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02:26:18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