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继传
古代思想家将诚信看成是立国的珍宝,“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为欲》)
“诚,五常之体,百行之源也”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诚信一直作为传统美德经久流行,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根基。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已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共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说:“诚,五常之体,百行之源也。”其意是讲,诚信是“五常”的根本,是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各行各业兴旺的宗旨,是全社会追求各种美德品行之源泉。
所谓“五常”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是以“五伦”关系为基点,所谓“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一般公共生活为背景构建的,其核心范畴是所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所提倡的是强调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绝对服从关系。这是一种封建秩序,即封建家庭关系秩序与政治关系秩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不符合平等、自由、法制、公正的现代社会价值观,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予以摒弃。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孝”,仍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通“悌”)也者,其为人之衣与!”(《论语·学而》)“孝弟”:“孝”指对父母、祖先尽孝道;“弟”指顺从兄长。孝悌为儒家思想核心。“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所谓孝,就是要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遵循发扬先人的事业。
孙中山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儒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所说是,青少年时期要保护好身体,减少父母担忧,是孝的开始。“教”字一边就是“孝”,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对少儿教育应从孝道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要坚守“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首”。教育应以孝为首先。今天,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加以指引。
根据《孝经》的精神,青少年应保护好身体,珍惜生命,尽可能地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准备条件。这就是所谓“始于事亲”。成年后,不能只守在家,应该出去做事。要做事,就得跟他人打交道,有上级、同事,都要搞好关系,对长辈也应像对父母那般尊敬。这称为“忠于事君”。最后要实现“终于立身”,即孝是一辈子的事,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奉献,作出贡献,留下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无论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践行孝道始终没有变化。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不懂得知恩图报是没有品质可言的。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在“五常”中,“仁”,即仁爱。孔子说:“仁者,爱人。”怎样做到仁爱呢?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助人;同时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体验他人的感受,自己不愿受到伤害,也就不应当伤害他人。宋代思想家张栽说:“以爱己之心爱则尽仁。”“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理念;仁是正义的源头,由仁而生义,形成仁义。
“义”,它含有正当、应当和适宜等多重意思。它要求按照“仁”的道德原则和要求行事,知善、向善、行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不做不“仁”之事。孔子蔑视地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礼”,即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则,循法规而行,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持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讲,“义”则是国家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
“智”,即指理性行为,依据一定法制、道德原则和具体环境做出价值判断,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而不可盲目行事。
“信”,即讲信用。这是人与人交往的诚信原则。为人处世要以光明正大,忠诚老实为第一。三国时代的刘备临终之时对其子刘禅做了交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意: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儒家强调,“民无信不立”,即不讲信用之人是不可以信赖的。
“思诚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一个人做到信,渗透着来自其内心的诚意。诚与信二者有内在关联,诚为内因,发乎外则表现为信。这正如古代思想家所言:“诚于中者,形于外。”(《礼记大学》)因此,诚与信的关系,诚更为根本。
不难断言,诚是“仁义礼智信”这个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中的核心理念,一个人只有达到“仁义礼智信”的修身,才可表现内在的诚。宋代朱熹精辟指出:“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四书集注·孟子集注》)c朱熹所说的是,心地真诚是修炼自身的关键,而明白什么是好善才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诚信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的内在依据,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正如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那么,何谓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按其意,道有它的真实性,但它没有形体和动作,它可以传播与人,但不可手授触摸;人们可以理解领会它但不能见到它。简言之,道是客观存在的,是非物质的。以通俗语言说,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为一体。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与运行的规则,而“人道”一般指关于社会、人类的自身运行的法则。诚信是社会的基本规律,诚信是同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的理念。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和谐纽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诚信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这就是说,诚信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坚守诚信,才能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美德导向是十分鲜明的,讲诚信,做人要老实;讲诚信,做事要老实。古代思想家深刻地指出,修身齐家治天下,首要是修身,仁义礼智信作为古人修身的标准,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吾日三省吾身中一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和遵循。“百行以德为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诚信应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以形成诚实守信、端正品德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形成良性的运转秩序、良好的文明风尚。
显然,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民向往和追求讲诚信、讲道德、守法律,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促成全社会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诚信的力量来自何方?来自每个人及其每件事的坚守。孔子在《论语》中写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认为,约束自己使言行均合于礼,天下的人都归于仁了,即人人都有爱心,依法依规做事。
从个人层面来说,需要注重个人发展道路中的信用积累。诚信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和引领,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自觉努力。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事实上,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将诚信视为“然诺重千斤”的传统美德,一直在接力传承着。诚信传承的表现是行善,在日常生活中,一句邀约问候语、一篇工作保证书都是某种信约的发起和践行,以诚律己、以诚待人,点滴言行印证汇聚起的个人形象,是比印盖在契约上的印章更有说服力、更具考验性的人生信义证明。古人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诚信的内涵本质是一种行善,人们知善,即便是最简单的你我之间,只是小小一语,也能在这相互私语中彰显诚信之关,愉快交往,成为好朋友、好同事,和谐亲密。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未来发展,是同自己的信用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要迈好自己的第一步——诚信。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种树一定要多给其根部培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思想修养。一个人要把诚信当做一种学习,一种追求,一种修养,一种习惯,还应当做一种信仰。这是人生态度或境界。这样的话,诚信就将陪伴人的一生,一路走好。
为此,我们大家共勉,诚信培育之、践行之,靠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上下同欲者胜”,万众同心就是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可成为“诚信大使”,打造一个“诚信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