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容
随着《虎妈猫爸》的热播,一时间“学区房”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暴利”的巅峰之后开始下滑,然而,在大趋势下也有例外,一些地方的学区房不降反涨。
根据“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凡片区内的适龄儿童皆可免试就读。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名校“择校热”,却引发了另一轮“择房热”,导致家长为让孩子获得进入重点学校的资格,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同时也推高了学区房的价格。不得不说,当“择校”变为“择房”,教育改革的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而实现教育公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早在今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在2015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此举看似堵住了“递条子”“送票子”的不正之风,却衍生出更加疯狂的“拼房子”。与过去的权钱择校相比,就近入学是教育资源分配改革的一大进步。可现在,对不少家长来说,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停不下来的金钱比拼游戏。要知道,如此昂贵、价格又节节攀升的学区房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
在这场游戏中,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富人阶层的特權,房产中介和开发商赚得满盆满钵,只有穷人靠边站。当择校变成择房,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
学区房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究其主要缘由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而改革应该从根本着手,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这才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破除“拼爹、拼房”的关键。
在师资的配备上,可以借鉴日本的教师流动制度。日本法律规定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等教育干部,都要几年一换,以保证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等。另外,改善老师待遇也是题中之义,特别是贫困地区老师的待遇,吸引优秀老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提高这些地方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