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蓉
[摘要]《赤壁赋》教学过程实践高效课堂“一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学情为根本,以学生提问为主线,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苏轼乐观旷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24
一、设计思想
《赤壁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预习、交流、讨论等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现象及实词句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通过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3.情商培养目标。了解苏轼的旷达思想,學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笑对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么面对命运的捉弄,苏轼又是如何选择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情怀。
(二)预习交流:分享初读感受(略)
(三)学生质疑
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结合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提出来,教师整理展示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1)同样面对明月清风、良辰美景,苏子饮酒乐甚,而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苏子因何而喜,客人因何而悲呢?
(2)苏子是如何安慰客人,由悲转喜,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感悟的?
(3)当初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的讨论意义当如何认识?
(四)分组合作
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五)展示提升
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1)苏子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乐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赏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在);由个人短暂(寄蜉蝣)自然(长江无穷)感触生悲(人生短暂);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在客的心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抑或霸气的英雄,他们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轻轻地走了,“而今安在”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
(2)苏轼从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入手,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既是亘古不变的,又是实时更新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水的流逝,月的盈虚,让人感到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苏轼的伟大在于目光更远大,视野更开阔,他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人类社会,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肯定。自然的博大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而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世间万物有所取舍,可以用广阔的胸襟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给予的美好,在失意的生活中寻找诗意,让自然安抚躁动不安的内心,让美景抚慰受伤的心灵。
(3)主客问答的真实性其实有待商榷,“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矛盾对立的心态。“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一个是深受道家浸润,旷达的,主张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苏轼;还有一个是躲在客人身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而饱受打击的苏轼,这个苏轼悲观失意,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饱受心灵与肉体双重打击,体会着暮年功业未就的苦楚,感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无论达观与悲观都是最真实的苏轼的心灵映射。苏轼没有倒下,也不会倒下,无论他的痛苦如何强烈,内心巨大的力量总是支持他毅力不倒,这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
(六)总结深化(略)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