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芬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鲜明直观、动静皆宜、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逐渐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课文教学重难点,扩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兴趣重难点学习环境共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4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课文教学重难点,扩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它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我先播放中山陵全景图、石牌坊、碑亭、祭堂、墓室、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等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中山陵的庄严肃穆,进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对先生的仰慕、愛戴之情,从而引发阅读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原来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习就变得形象直观、简单易学了,后面的教学自然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出课文教学重难点
学生大多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人生经历毕竟不够丰富,要他们去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有时是比较困难的。而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从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最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是全文的重难点,可是当今的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习惯了接受关爱,不理解父母的付出。为了更好地体现深沉的父爱这一主题,我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慢动作播放父亲买橘子时艰难的动作。这样学生就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然后结合课文中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细细品味,自然就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理解父亲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演讲、辩论、采访、报道等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而多媒体技术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电教化手段如朗读、电影、幻灯片等软件,可以把学习和练习带出课堂,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由于能够在恰当的模拟环境下练习各种语文技能,学习的效果自然就理想多了。例如,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出作者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比喻、拟人修辞把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准确地说明出来,但这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掌握并运用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教师播放一段小狗啃食骨头的视频,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归纳出的方法写一段文字,对小狗的外形及啃食骨头的样子进行说明。因为借助了形象生动的视频,学生写的片段作文自然就流利生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能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利用配乐朗读和视频等,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新奇、亲切、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之前,我通过视频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以这样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最终理解了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愤恨的复杂情感。由此看来,只有学生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