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微 吴晴 王松坡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镜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3
中图分类号:R272.9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12-03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已故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作为沪上张氏内科第12代传人,行医近70春秋,毕生潜心钻研医术,学术造诣精深,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对CGN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拟对张老诊治CGN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冀以弘扬张老学术思想,承接薪火,传承仁术。
1 病因病机
CGN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可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多数没有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呈慢性病程。其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倦怠乏力、水肿、腰痛、高血压、血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镜下血尿等,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张老认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肾劳”范畴。其病位在“肾”,病因乃外邪侵袭和脏腑不足两端。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在本虚基础上,实邪为患,病邪深匿。其虚之源在肾、脾、肺、肝(其中以脾肾虚损为主)及气、血、精、阴、阳的亏损;标实主要是外感、血瘀、水湿、热毒、湿热等,可诱发及加重本病,在整个病程中夹杂出现。CGN是一个迁延难愈的疾病,正虚较突出,但因常夹湿、湿热、瘀血等而呈正虚邪实的错综复杂局面。
根据CGN病机演变情况,予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或祛邪为主兼顾扶正,灵活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度”,方能切合病情。扶正法主要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如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滋养肝肾、气血双补、气阴两补、阴阳两补等,诸法之中,应益肾健脾贯穿始终。祛邪则可根据病情,予以清利湿热、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祛风解表等。临证应根据正虚邪实的具体
通讯作者:王松坡,E-mail:wangspsp001@163.com
情况,灵活化裁,扶正祛邪,以恢复脏腑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愈或缓解病情的目的。
2 辨治心法
张老认为,CGN与脾肾最为密切相关,其临床症状无不责之于脾肾功能的变化。由于CGN多与机体免疫状况相关,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免疫遗传背景,即中医学所认为的先天禀赋,也就是“肾”的范畴。本病的病程往往较长,多呈缓慢进展,后天脾土受累几乎难免。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肾虚应当补脾,能事半功倍。因此,可以把脾肾亏虚看作是肾病的病机基础或关键。脾肾二脏对水液的代谢尤属关键。脾主运化,会从胃纳入的饮食物中摄取精微包括水液,转输全身,供给营养,故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说。肾司开阖,开阖适度,则水液循序代谢,而精气固密,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肾两虚,势必影响精微的摄取和精气的固密而出现蛋白尿。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引发浮肿。故水液潴留,导致浮肿、尿少、蛋白尿及腰部酸楚等,首应责之脾肾。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固精,可选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党参、薏苡仁、熟地黄、杜仲、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作为基础用药。
2.1 宏观辨证参机变
2.1.1 脾失健运,肾气不固,湿邪夹热 证见面色无华,目睑及下肢浮肿时轻时重,腰酸疲乏,纳谷不馨,大便或薄或黏滞,小便少利、色深,舌质偏红,苔薄腻或薄黄腻,脉濡细带数。中等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0 g/L),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管型。治法:健脾益肾、化湿清热。方以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木防己、茯苓皮、枸杞子、炒山药、杜仲、泽泻、续断、制狗脊、薏苡仁根、石韦等。
2.1.2 热伤气阴,脾肾俱虚,水湿逗留 证见颜面及肢体浮肿,头晕且胀,血压正常或偏高,腰部酸楚,精神疲怠,溲溺量少,舌质微胖、稍红,苔薄腻,脉细沉或细滑。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可>3.5 g/L),或见红细胞及管型,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增高。治法:益气养阴、行水利湿。方以黄芪人参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黄芪、党参、苍术、白术、生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萸肉、炒山药、赤芍、白芍、炒菊花、炒牡丹皮、莲须、芡实、黑豆、赤茯苓、猪苓、通草、泽泻等。
2.1.3 气阴亏损,血不养肝,湿浊下注 证见面色淡白,两足踝部浮肿,头晕疼痛,血压偏高,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多中等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1.5~3.5 g/L),或见管型尿;肾功能呈轻度损害。治法:补肾调营、和陰潜阳。方以黑地黄丸合五阴煎加减: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炒杜仲、山萸肉、炒党参、苍术、白术、白芍、茯苓皮、炒当归身、炒山药、制何首乌、制狗脊、蚕沙、石决明、菊花等。
2.2 临证加减重微观
张老临证注重从微观角度出发,灵活化裁,加减用药独具匠心。①腰酸较甚,加补肾强腰膝的续断。②舌苔黄腻、蛋白尿,加健脾固肾的黄芪、山药、山萸肉、莲须、芡实,结合化湿清热的薏苡仁根、大蓟根、石韦等。③血尿,加补肾养阴的炒生地黄、墨旱莲,及清热止血的炒赤芍、炒牡丹皮、小蓟、荠菜花、乌蔹莓、白茅根、仙鹤草、炒藕节等。④管型尿,加祛瘀利水的扦扦活、益母草等。⑤高胆固醇血症,加健脾化湿、除痰泄浊的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制半夏、薏苡仁、炒陈皮、蚕沙等。⑥血压较高,加羚羊角粉。⑦低血浆蛋白,加黄芪、山药、党参、黄精、黑豆等。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41岁,1988年3月9日初诊。自1987年10月起,患者腰酸,伴夜尿增多,至当年12月,尿频尿急明显。当地医院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给予吡哌酸、先锋霉素Ⅳ号等治疗无效。后转院,拟诊“肾小球肾炎”住院1个月,曾做肾穿刺示“肾小球局灶性硬化”。刻下:神疲乏力,腰部酸楚,下肢浮肿,夜寐梦多,舌苔薄黄少润,脉细。血压160/104 mm Hg(1 mm Hg=0.133 kPa);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10~15/HP,白细胞0~1/HP。西医诊断:CGN。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宜健脾补气、益肾养阴、清湿热。予麸炒白术9 g,炒山药9 g,扁豆衣9 g,炒生地黄12 g,莲须3 g,芡实12 g,薏苡仁根30 g,石韦15 g,大蓟30 g,女贞子9 g,墨旱莲30 g,贯众炭9 g,荠菜花30 g,赤芍、白芍各9 g,炒续断15 g,谷芽12 g。每日1剂,水煎服。
1987年5月4日二诊:浮肿轻减,腰脊酸楚亦有好转,舌苔薄黄腻,脉细。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4/HP,白细胞0~1/HP。守方去贯众炭、荠菜花,加杜仲9 g。本方服用数月,偶有间断,患者自觉病情好转、稳定。
1987年9月21日三诊:查尿蛋白(±),红细胞2~3/HP,白细胞0~1/HP。诸症均平,苔薄腻,脉细。前法续进。改方:炒生地黄12 g,炙黄芪9 g,麸炒白术9 g,炒山药9 g,芡实12 g,莲须3 g,薏苡仁根30 g,石韦15 g,大蓟30 g,荠菜花30 g,仙鹤草30 g,炒藕节9 g,炒续断15 g,杜仲9 g,谷芽12 g。以方加减治疗经年,症情稳定,药后自觉体质增强,不易感冒,能正常参加工作,尿检有时尚有少许蛋白或红细胞,随访4年无明显波动。肾功能一直正常。
按:CGN治当益肾健脾并重,扶正祛邪兼顾,而扶正主要在气、阴,祛邪主要在湿、热、瘀。本案患者有较明显的血尿。乃肾虚阴亏、虚火灼络所致,故拟方宜侧重益肾清热、和络止血。方中仙鹤草、炒藕节、贯众炭乃安络之意。因尿血以单纯止血法难以获效,故宜从根本图治。
案例2:患者,男,21岁,1983年5月16日初诊。1982年7月初发现小便色泽变化,呈红茶样,继而见全身轻度浮肿,食欲减退,当年8月26日住某人民医院,入院时查:神清,心肺(-),腹软,肝脾未及,无明显移动性浊音,下肢浮肿。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5~6/HP,未见管型。血生化示:总蛋白27 g/L,白蛋白16 g/L,球蛋白11 g/L,胆固醇7.15 mmol/L。曾出现全身红色皮疹发痒,搔破溃烂化脓。同位素肾图示:两肾排泄迟缓,分泌段延长。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激素、抗感染及低盐饮食,症状未获改善。刻下:面部及足胫有浮肿,头晕,口干,腰酸,溲溺量少,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查尿常规示:蛋白(++)。西医诊断:CGN。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肾俱虚、气阴两亏、湿热下注、封藏不固)。治宜补脾肾而益气阴、清湿热而助封藏。予以黄芪15 g,炒党参9 g,炒生地黄9 g,炒山药9 g,赤芍、白芍各9 g,莲须3 g,芡实12 g,薏苡仁根30 g,大蓟30 g,石韦15 g,黑豆30 g,赤茯苓、猪苓各9 g,泽泻15 g。每日1剂,水煎服。守方加减调治8个月,症情均平,尿蛋白转阴性,或偶见微量蛋白。隨访半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CGN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多数并非由急性迁延而来,临床特点是病程长、一般呈缓慢进行性,病程中可出现急性发作表现。本病病机错综复杂。但张老长期实践体会其主流是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