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拉什迪创作的《午夜之子》这一部小说,深刻反思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的人性和社会危机。拉什迪通过塑造撒奈伊这一个小说人物,也让《午夜之子》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批判更为深刻。撒奈伊的人生悲剧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人性的因素,这也是当时印度悲剧的本质,人性劣根性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共同碾压。
关键词:《午夜之子》 萨曼·拉什迪 印度 撒奈伊 人生悲剧
在萨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之子》之中,撒奈伊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撒奈伊这个人物虽然是殖民主义制度下的一个富商的儿子,但是他所承受的悲惨命运,特别是他的人生悲剧,非常充分地表现了拉什迪对于殖民主义以及人性深层次的扭曲的反思。碎片化的叙事等技巧,也展现了撒奈伊在殖民主义和人性原罪的双重作用下,人性和思维上存在的分裂状况,这种分裂状况让拉什迪最终变成一个非常扭曲的人,对于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现代人而言,仍然有着非常强烈的人格范本价值。
一 撒奈伊人生悲剧的个人因素:碎片化的人格
《午夜之子》这一部小说当中,拉什迪运用了一种现代化的叙述手段,那就是碎片化的叙述手段,这样的一种叙述手段,能够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在《午夜之子》这一部小说当中,撒奈伊这个主人公因为时代以及人格深层次的问题,而产生的碎片化人格。也正是撒奈伊有着这样的一种碎片化的人格,才让撒奈伊最终逐渐在人生的悲剧轨迹上面不断滚动,随之让一切的人生悲剧元素,成为压倒撒奈伊一切自尊和理性的根本心理压力。
撒奈伊的个人叙事之所以呈现出碎片化的状况,因为撒奈伊在殖民主义的沉重压力当中,他没有办法展现出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且因为撒奈伊是在一个印度的富裕商人的家庭当中,所以撒奈伊没有办法完全摆脱这种传统封建的种姓烙印,这些文化上的负面氛围,都让撒奈伊的人格呈现出非常严重的碎片化趋向。撒奈伊渴望重新反思自己的过去,通过重新回忆起自己的过去,让自己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灵魂,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行为,让他的人格深处的碎片化趋势不断反抗,从而让撒奈伊在人格碎片化的深渊和泥沼中不断挣扎,让其人生在悲剧的泥沼当中越陷越深。
撒奈伊和《午夜之子》小说当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阿达姆有着同样的破碎化人格。阿达姆和撒奈伊不同,因为阿达姆是在德国学习过,是一个学习医学知识的现代印度人。但是阿达姆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印度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和整个印度,包括印度教的信仰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觉,这让归来的游子,在故乡没有办法找回自己曾经游荡在欧洲的灵魂。阿达姆丧失了信仰,让他的人格重新回归到一种精神的真空状态,让他没有办法调解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而撒奈伊在《午夜之子》小说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空虚,没有办法重新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属,让自己成为在殖民主义时代的一种独立于各种意识形态之外的空虚,也就是一种人格上的摧残,撒奈伊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让自己和传统的印度文化产生了撕裂效应,无法弥合,人格伴随着信仰逐渐瓦解,才会让撒奈伊所做出的各种行为更为荒诞,也是其悲剧的人格源泉。
撒奈伊在小说当中,尝试采用流亡的方式来弥合自己已经扯裂成为碎片的人格,但是这样的一种努力显然是徒劳的,没有真正弥补自己灵魂深处的寂寞和空虚。小说当中特别设置了一个情节,让撒奈伊在游走多年之后,遇到一个所谓具备法力的女巫帕华迪,并且从帕华迪的手中获得一个魔法的篮子,以魔法的篮子承载着撒奈伊重新回到孟买。在这个情节里面,撒奈伊有着一段非常深刻的碎片化独白“在篮子当中,我有着隐形的记忆,这种隐形的记忆,让我重新获得一种关于死亡的过去以及未来的知识,并且我如同一个幽灵,虽然存在,但是没有任何的实质形态,没有肉体,幽灵能够看待各种世界上的不同事物以及这些事物所具备的本质,晦暗而微弱。幽灵都在我的周围,但是没有任何的交集,我漂浮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当中,并不存在的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当中,我可以看到幽灵的倒影。”
从这样的一段内心的独白上,可以看出撒奈伊内心世界的混乱,以及他之所以走向悲剧的人格根源。因为撒奈伊从来对于人生没有自己固定的认知,他不理解死亡,更不理解自己的过去,这种人格的碎裂化,让撒奈伊没有办法选择到自己稳定的人生,他在游走的人生当中,目的就是找到让自己生命寄托的方式,他重新回到孟买,目的是重新回到自己童年以及青年成长的地方,重新找回所谓“隐形的记忆”,这也是一种非常荒唐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却驱使着撒奈伊不断地漂浮到彼岸,最终找回自己生命的立足点。这一点漂浮在空中的意识形态,让撒奈伊没有办法选择重新站立方式,他躲在这个魔法篮子里面,也是他回避人生苦楚的方式。
二 撒奈伊人生悲剧的社会因素:权力的争夺
撒奈伊的人生之所以出现碎片化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上各种社会阶层不断对权力的争夺,其本质就是对于稀缺的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讨论。因此,《午夜之子》让撒奈伊处在各种权利争夺的中心,让撒奈伊参与或者见证各种社会阶层为了权力不断争夺的状况,这也是撒奈伊尽管在小说当中有着午夜孩子当中最强的法力和神通,却没有办法拯救印度,也没有办法改变人们贪婪的本性。甚至撒奈伊本人,也是有着一种人性的劣根性。
《午夜之子》首先让撒奈伊因为激进分子的影响,而被换到了贵族的家庭当中。撒奈伊继承了他外公克什米尔人对于权力的追逐观,这种追逐虽然并没有通过撒奈伊直接的表述表现出来,但是从他和湿婆之间的权力争夺上可以看出,也表現出克什米尔人那种惧怕和无法抉择的困境。撒奈伊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争夺之中出生,代表着的是一种权力争夺的结果。而在印度教的激进分子影响之下,才让撒奈伊在卖唱人的家庭度过一段时间。这种丑恶的行为,归根到底确实一个女子护士玛丽对于印度教激进分子菲利普的爱。所以撒奈伊在这样的一种纷乱的少年时代,让撒奈伊即便在后来拥有了午夜孩子的神通,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成为一个人格上的完人,反而是因为撒奈伊早期的人生经历,从而让撒奈伊内心当中充满了各种挣扎和痛苦,没有办法救赎的撒奈伊,运用神通和湿婆产生争夺,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对午夜孩子的主宰权力的争夺,让撒奈伊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一种根源性的伏笔。
而撒奈伊之所以走向人生悲剧,也和撒奈伊拥有了神通之后,陷入了和湿婆的权力争夺上有紧密的联系。撒奈伊渴望和不同的拥有神通的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但是撒奈伊本身出自一个高级的种姓家族,他虽然表现出一种非常克制的平等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并不能够遮盖撒奈伊对于权力的追求,甚至撒奈伊在非常强烈的人格分化下,选择了和湿婆互相之间的争夺当中。一个超越种姓的午夜孩子议会,实际上只是撒奈伊的美好想象,这种美好的想象,让撒奈伊最后无可避免地和湿婆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湿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湿婆在低下的阶层生存,所以湿婆曾经面临过自己的父亲为了让其乞讨而企图敲碎膝盖的情况,而湿婆对于主宰权力的渴望,带动了撒奈伊人格深处对于权力的追求之心,这种追求心,也让撒奈伊在斗争过程当中丧失了自己对于人格的把控,陷入了人格混乱的人生悲剧当中。
所以最终午夜孩子议会的分裂上看,不同的午夜孩子虽然同样都是拥有各种神通,但是他们由于是从不同的社会阶层而来的,所以他们所代表的各种利益立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共同的利益平台,他们互相之间的争夺也非常剧烈,没有办法改变这样一种残酷斗争的撒奈伊,选择了隐遁他方,在各地流浪,没有重新回到克什米尔或者孟买。一个具备神通的孩子,撒奈伊竟然要选择流亡的方式活下去,可以看出权力斗争对于人的异化,也可以看出撒奈伊从本质上出现一种痛苦的权力和良知的分化。
三 撒奈伊人生悲剧的反思: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思
拉什迪之所以创作《午夜之子》这一部小说,并且塑造撒奈伊这样一个具备神通法力的印度孩子,目的就是对当时印度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社会以及人性进行反思。
首先是《午夜之子》撒奈伊形象对于社会的讽刺。虽然印度已经从殖民主义者的手中重新获得一种主宰自己命运的方式,也就是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印度这个国家却囿于自己在宗教、民族以及种姓等不同的封建主义名号,从而将自己分裂成为多个国家,甚至长期和自己的兄弟国家产生战争。这种冲突,实际上是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利益的争夺,对于稀缺的社会资源,每一个社会阶级都有自己的渴望,而他们在和谈失败之后,最后只能够选择一种更为直接而后残忍的方式,那就是战争。这种矛盾的激烈化,在《午夜之子》这一部小说当中,集中表现在撒奈伊渴望通过午夜的孩子议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协调印度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过很显然,在小说当中的撒奈伊是徒劳无功的,即便是撒奈伊有着这些孩子所不具备的神通法力,或者撒奈伊如何的清醒,他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一种扭曲的利益争夺场面,只能够选择隐遁于世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于丑恶社会价值观的反对和否定。
其次,《午夜之子》也通過撒奈伊这个人物形象,对于人性进行反思和审视。正如撒奈伊之所以会走向个人的悲剧,不仅仅是和当时的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和撒奈伊本身所存在的碎片化人格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撒奈伊在卖唱人的家庭当中生活过,他也非常明确地了解在印度社会底层的人民所可能面对的痛苦,也因此选择离开卖唱人的家庭。所以,撒奈伊在面对生活在艰苦条件下的湿婆,往往内心是充满着歉意的。撒奈伊自己都无法忍受底层人的苦难,更何况是湿婆呢?如果撒奈伊和湿婆一样,一直生活在卖唱人的家中,可能撒奈伊的膝盖会碎掉,甚至撒奈伊也会养成和湿婆一样暴力的性格。这种暴力的性格,在撒奈伊的人格的深处,实际上是存在的,他没有办法改变,也无法彻底转化成善良,所以撒奈伊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魔障,选择游走他方,寻找自己破碎人格的弥合点。但是这种弥合点始终没有找到,也让撒奈伊在游走和流浪当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四 结语
萨尔曼·拉什迪,对与殖民主义的反思以及批判,都集中体现在他的相关的文学作品当中,展现出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强烈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在拉什迪的小说作品《午夜之子》当中,可以看出拉什迪对于殖民主义时代的人性扭曲展开非常激烈的批判,并且反思了在殖民主义时代的男性、女性以及不同社会阶层所产生的人生悲剧,这种悲剧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殖民主义制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性的劣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撒奈伊这样一个小说人物形象,也让《午夜之子》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批判更为深刻。这种深刻的反思表现出拉什迪对于印度当时精神和社会危机的焦虑,在后殖民主义的时代当中,由于人格的劣根性以及社会对于权力争夺,最终演化成为各种人生悲剧。因此,撒奈伊的人生悲剧,具有深刻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 郭勇丽:《从拉什迪的〈午夜之子〉看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 管笑笑:《一个孤独移民的家园想象——论〈午夜之子〉的家园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 李蓉:《小说中的越界光影——论拉什迪〈午夜之子〉的电影风格》,《莆田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符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