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丽娟
一般,宝宝在家里很少挨父母的批评,即使做错事,父母也常常是哄着劝着,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进幼儿园后,认识规则、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成为宝宝的必修课。从无条条框框限制的生活,到不断被人告知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宝宝挨批评成了他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小插曲。当宝宝遭遇批评后,父母应该如何做呢?该怎么把握呵护宝宝的尊严与促进其公共秩序适应之间的尺度呢?
孩子犯错是家常便饭。有的爸爸妈妈因为担心批评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心、自信心,宝宝犯了错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追究、不惩罚。其实,批评产生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关键在于批评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是孩子,那他会失去自信,对象是孩子的不适宜做法,批评就会起到纠正行为、塑造良好习惯的作用。宝宝在走出家庭后,难免遭遇挫败,人为地制造一帆风顺的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与坚韧的个性品质。孩子小时候犯错可以重新开始,从这个角度看,不批评孩子是在剥夺他重新开始的机会。宝宝被批评后,爸爸妈妈既要理解同情、情感抚慰,更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策略。
宝宝挨批评的具体原因不一。弄明白个中原因,提供给他需要的帮助。
案例1
点点吃饭时手上沾了油,觉得黏黏的很不舒服,就使劲地把手上的油抹在桌子上、衣服上、毛巾上。老师生气了:“怎么搞的,今天你负责洗毛巾吗?拿餐巾纸擦。”点点一脸委屈。
点点的初衷只是想去掉手上的油,她完全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有的爸爸妈妈不注意对宝宝的细节教育,这样的情况若发生在家里,可能爸爸妈妈会忽略不计,或者说一句就过去了,不加细想。宝宝吃饭时,尤其是吃肉时,在餐桌上备一盒餐巾纸,大人边吃边用餐巾纸擦擦嘴边的油渍、饭渍,下一次,宝宝自然知道如何去除嘴边的油。如果不注重细节,宝宝就会养成“只想着自己方便,不顾及别人”的习惯。如果遇到像点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除了认真解释一下老师为什么批评她,还要丰富宝宝相关的生活经验。
当宝宝因误解挨批评
案例2
所有的小朋友都在盥洗室洗手,准备喝水。只有西西蹲在玩具架前摆弄着玩具。“你干什么呢?赶紧去洗手、喝水。”老师很严肃地对西西说。西西感到老师从来没这么大声音和他说过话,吓了一跳,然后小声说:“我想整理玩具。”老师解释道:“先做完你的事,再整理,好吗?”
表情、语调、音量是孩子判断大人是不是批评他的重要指标。在这个案例中,产生误解的不仅是老师,还有西西。老师误认为西西在玩耍,故意磨蹭。西西觉得老师严肃的表情和比平时大分贝的音量等于批评,但其实可能是老师只是想提醒他,而不是批评他。同样一句话,大大咧咧的宝宝等事情过去了,就忘记了;心思重的宝宝,则会从一件事情中捕风捉影,产生负面联想:“我明明没有做错,老师干吗那么大声音和我说话。”“老师这么生气,以后会不会不喜欢我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表,入园、早餐、区域游戏、如厕、喝水、喝奶、集体活动、户外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常常是一两个老师面向二三十个孩子,而隐藏的安全隐患又不少:活动室里的桌椅板凳,盥洗室潮湿的地面,爱推搡的小调皮……老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要时时让所有的小家伙都在视线内。有一个拖拉的孩子,会让大家的活动都后延一步。因此,将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相协调,是适应群体生活的前提。虽然有一些误解,可西西确实有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如果父母夸大孩子的不良感受:“你们老师怎么随便批评人。”或是怒气冲冲地找老师问罪:“我们孩子胆小,说话要小点声。”这样会强化孩子“我受了大委屈”“老师是不对的”的想法,进而助长宝宝只能听夸奖,听不得批评的心理。应该告诉宝宝:“老师说话声音大一点,不是因为你。活动室里的小朋友太多了,声音小了听不到。”“老师是在帮助你,不喝水会上火生病。”“你想想老师为什么不批评其他人呢?”换一个眼光看待批评,孩子就会拥有阳光心态。学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会不断进步。
案例3
老师在给小朋友讲故事,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的。小赫一会儿和旁边的孩子交头接耳,一会儿使劲跺脚,一会儿又自顾自地讲话。老师多次提醒,他还一边怪笑,一边继续恶作剧。
有些时候,孩子不断触犯规则来挑战老师的底线,一些观察力强的孩子会故意在某个和善的老师的课堂上捣乱。孩子挨老师批评,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忙于工作的父母,也许只知道宝宝很淘,却不知道他如何淘,在哪些方面淘。爸爸妈妈需要及时和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和老师一起商量进一步的教育方案。面对这样的小淘气包,老师也非常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幼儿园的要求是怎样的,形成和老师对待孩子的一致态度,不给他任何钻空子的机会。一个坏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纠正也需要时间。告诉孩子,对于他的做法,不但老师批评得对,家里也会惩罚他。不过,别忘记一旦他有良好表现,就要立刻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