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中 王栋
风和日丽的初夏,是青岛最好的时节,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这其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人,他叫David Elsaesser,是图宾根一所高中的退休教师。100多年前,Elsaesser先生祖輩弗里茨·里克尔特(Fritz Riekert)曾来到青岛,生活了三年半的时间。而100年后,Elsaesser先生和他的儿子Daniel,也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位于湖南路的U&I咖啡吧,Elsaesser先生要了一杯纯正的青岛啤酒,打开了话匣子…
百年前的任工程管理局局长
弗里茨·里克尔特(1876-1957)是Elsaesser先生外祖父的亲弟弟,他出生于图宾根近郊鲁斯特瑙(Lustnau)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图宾根读完高中后,里克尔特进入斯图加特高等工业学校学习了建筑学,1900年10月1日加入德国海军,1902年8月10日晋升预备中尉,1904年,里克尔特成为了一名海军筑港工程师。
1910年,34岁的里克尔特来到了青岛。同年9月13日,里克尔特被委以重任,他成为了总督府工程管理局局长,1911年2月22日起,里克尔特还担任了港口建设主管。从1898年至1914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共任命了四任工程管理局局长:格奥姆施(1898-1903)、罗尔曼(1903-1907)、伯克曼(1907-1911)、里克尔特(1911-1914)。
《胶澳年鉴》显示,里克尔特任工程管理局局长的第一年——1911年,青岛港口收费和领港费增长了35000马克,码头收入增长75000马克。港口防波堤上还新建了坚固的多功能货仓。为提高对随西北风而来的海浪的防护能力,环绕大港的防波堤延长400米。另外,1911年造船厂接到了6艘小轮船、1艘驳船、4台蒸汽锅炉的订单,巡洋舰队的订单比上一年涉及的范围也更广了,造船厂中国工人最多达到了1486人。
里克尔特在青岛的这段生活,我们知道的不多,他的后人也只知道他会经常光顾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今中山路南段)上的咖啡馆,曾在德国水兵俱乐部里唱起思乡之歌。在青岛,里克尔特和妻子Sigrid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Helga生于1907年11月、小女儿Ilse生于1910年9月。
1914年秋,里克尔特原计划回国休假,然后再到青岛进行下一个四年的任期,但这一切都因战争爆发而破灭。1914年8月,“一战”爆发。除少数人因身体或年龄原因,工程管理局的德籍人员均被充实到防御部队或预备役和民兵,参与抵抗日本的围攻。11月7日,青岛失守,德方参战人员被陆续羁往设于日本的战俘营。
1914年11月,里克尔特作为战俘被收容在日本福冈收容所,在里克尔特被俘期间,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天津待了一年,1915年9月11日至10月4日,乘坐“满洲”号轮船经上海,前往旧金山,辗转回到德国。1918年,里克尔特被交换到了习志野换收容所,1919年12月释放回国。
里克尔特1924年进入斯图加特的博世公司(Robert Bosch)担任主管,80岁时在斯图加特去世。
百年后,其后人再次与青岛结缘
关于弗里茨·里克尔特在青岛的故事,David Elsaesser先生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听来的,并且他家里至今用着一些老式家具,“黑色的窗框,雕花的衣柜、双人床、床头柜,还有一幅亚洲风格的画,这些应该都是里克尔特留下来的。”David介绍说,并且他回国后还特意拍了这些家具的照片给记者看,这套家具呈黑色系,叶片形状的雕花十分精细,衣柜上用的是考究的铜把手,斑驳的木纹在诉说着穿越百年的沧桑。
据David回忆,弗里茨·里克尔特绅士、善良,事业非常成功,专业能力很强,“博世公司是德国知名的大公司,里克尔特在里面担任主管类职位,是那时的成功人士,他们家的别墅也建在当地很好的地段上。”
这次是David第一次来青岛,此行的目的是看望在中德生态园工作的儿子Danielo David特意花了一周的时间,在老城区的老街老巷里转悠,他走过中山路、云南路、广西路、湖南路,路过天主教堂,还特意跑去老港口看看,猜想百年前在这座城市里都发生了什么。“我非常享受在青岛走走转转的时光,发现了很多德国风格的老建筑,很高兴看到很多新人愿意以教堂为背景拍照,这是一座很有风格、有自己特色的城市。”David特别强调,他在青岛邮电博物馆顶楼的咖啡吧里,看到那些彩色的玻璃,古老粗犷的梁栋,感觉这一百年来都不曾变过,甚至感觉里克尔特也曾在里面待过。
而关于Daniel,似乎他一出生就暗示着将与青岛产生某些联系。“我生于1976年,跟弗里茨·里克尔特刚好差了100年,2010年我来到青岛,跟里克尔特来青岛的时间也正好差了100年。”Daniel的这两个100年真的很难用巧合来解释,也许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将代替他的祖辈,在青岛再续前缘。“中国、青岛”是Daniel从小就从父母口中听来的词语,这份对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直接影响了他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大学时,他选择了德国波恩大学汉语翻译专业。2008年毕业后,他没有在德国找工作,直接来到了中国.先在湖北武汉工作了一段时间,2010年来到青岛。
“我热爱青岛,热爱她的历史,她的老城区,作为在青岛的德国人,我很幸福,这里的人都很友好,很亲切。并且青岛话中有很多词汇是从德语中来的,比如古力,大嫚。”Daniel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娶了一位中国大嫚。自从到达,他从未想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