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
医疗,这个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其政策导向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不久前结束的两会已经吹起了“医改”之风,“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要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增大医保覆盖”等等片段都让人眼热心跳,尤其是对那些正奔赴在革新创业路上的人来说——希望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冲破传统医疗行业的种种藩篱。
嗅觉灵敏的资本早就蠢蠢欲动,移动医疗创业领域在过去一年中接连爆出数千万甚至过亿美元级别的投融资案例。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工具性产品、应用,已经触碰到传统医疗行业的一些痛点需求,比如挂号、医生预约、导诊甚至问诊、医药查询、快捷支付等等。现在来看,在移动医疗这个领域里活跃的创业团队,尤其是进入创业中期的,主要还是在解决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甚至是外界认为谨慎甚至保守的医院,也已经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蠢蠢欲动。移动端医院增值服务产品,从区域性移动诊疗入手,到专门服务专业要求高的高端用户,都已经有了区域性试水的案例。
移动医疗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江湖已不再平静。互联网大公司BAT纷纷进场,它们更多是平台型的打法。在具体战术尚未明朗之前,抢占入口、圈地细分领域的领头创新团队,不失为保险之举。
比如阿里对接城市医院的挂号支付体系,微信打通部分医院挂号问诊体系,以及阿里健康对电子处方的布局。阿里健康甚至畅想,当入住机构足够多时,打开阿里健康APP搜附近,就有各级诊疗机构和连锁药店供选择,到时候,患者会优先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而不是级别最高的诊疗机构。
可以预见,互联网大公司与传统医疗机构的竞合关系,很快将会变得愈发微妙又敏感。医生、用户,无论对于哪一方势力体而言,都将是必争之地。
比如同是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在往平台化发展时,眼下还不太可能出现类似于滴滴、快的那样白热化甚至恶性的“补贴大战”,但是涉及到线下推广,圈地用户、医生资源,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移动医疗创业团队的“滴滴快的大战”只是时间早晚。
医生资源如何才能被互联网企业调动起来?如果他们继续被公立医院牢牢锁住该怎么办?互联网平台能给医生带来的收益(收入、病源、声誉等等),是这类互联网平台之于医生的最大魅力,这些收益需要多久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如何改变用户对“分级诊疗”这类理念的认知,如何改变用户在移动医疗上的付费习惯?面对“抢医生资源、抢医生时间”,被动了奶酪的传统医院,将如何应对?
这些都是未完待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