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留青竹刻传统技艺的嬗变与发展

2015-05-30 06:24:35刘梦娇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素白竹刻青竹

留青竹刻传统技艺,从唐宋时期艺术形象较为平面化到明清与书画结缘,再到现在明暗层次丰富,题材内容宽泛。传统技艺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动态演进着,或丰富,或突破,或消沉,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与要求而呈现顽强的生命力。

引言

留青竹刻,是江南地区广为盛行的竹刻类型。在约一毫米的竹皮表面以刀代笔刻绘中国山水书画,然后铲去不需要构成艺术形象的多余竹皮,以露出的竹肌为底,通过竹皮与竹肌的质地、颜色对比雕镂出浓淡晕退的视觉艺术形象。几经把玩,青皮由白转嫩黄,竹肌渐成琥珀色,可谓“愈久弥香”,回味无穷。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几十年间,常州逐渐成为全国留青竹刻中心。

留青竹刻传统技艺的特点

留青竹刻对选材要求非常高,腊月采竹为佳。因为毛竹在低温下生长基本停滞,竹肌收缩,质地紧密且少有虫蛀,能够从源头最大限度得避免开裂,竹株以三到四年龄十寸口径大小为宜。竹料处理首先以煮青工序去除竹内糖分防蛀,还要经几个月的晾晒阴干至颜色转深,待最后筛选,方可进入创作。创作前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制刻刀,一般用白钢条磨制常用刀具。握刀用拇指,食指,中指。与竹面的角度在四十五度。竹刻艺人“以刀代笔,以竹代纸”开始着手雕刻,一般分五步。首先:画稿。因竹皮留青,勾勒的艺术形象必须清晰。第二步:圈边。雕刻过程不可逆,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轮廓。第三步:起地。使用起地刀(平口),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行刀,推铲竹皮必须用力均匀,下刀过重易导致竹肌层糟永久破坏,下刀过轻达不到效果再次重复下刀增加把握难度。第四步:分筠(竹皮)用圆刀或斜口圈边刀的刀锋在竹皮上刻刮细节层次,表现中国画笔墨意蕴和浓淡关系。最后 :平地。(修整)用平口起地刀往复五六次修饰瑕疵。

常州留青竹刻由以徐素白、徐秉方父子为代表的徐氏竹刻和以白士风、范遥青为代表的白氏竹刻两大主要流派形成。两大流派和而不同,通过对技法创新、增添、替代、融合使常州留清竹刻逐渐产生差异,而这个差异正是传统技艺能够得以发展的推动力。徐素白利用进刀的深浅和阴阳兼备的刀法,创造了表层浅,层次丰富,质感优越的表现风格。其子徐秉方,在父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传统留青技法,他将阴刻原理巧妙阳运用到阳刻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中,营造一种阳刻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丰富了表现技艺。白士风善以竹筠的少留多留来表现浓淡深浅的变化。范遥青则将留青与陷地雕刻和深雕相结合,高雅与世俗的内容介可入画。

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对留青竹刻技艺的影响

技艺虽然是方法论的范畴,其实也是被作为认识论来看待的。留青竹刻最初较平面化,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八尺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留青刻件,其上纹饰全留青,其余铲去,没有运用竹筠与底色对比的技法来表现艺术形象,较为直白。宋元年间,留青技艺有所发展,作品刻制较为精细,但文献资料和存世作品极少。明清,常州作为一个仕宦之乡,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根据《明清历科题名碑录》,明末,清顺、康两朝进士数量常州府居于州县之首。所以古代常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文化素质高、文人风气浓厚,并以文物为尚。为满足文人墨客对于文房用品装饰的推崇,出现了以留青作为装饰的竹器臂搁、笔筒、台屏等。张希黄将中国山水书画与竹器雕刻相结合,迎合他在内的古代文人的审美需要。这种审美需要,推动着技艺的发展。已经可以用全留,少留,多留的技法对竹皮进行雕刻,呈现中国山水书画的笔墨浓淡深浅的韵味。张希黄的代表作 “野渡横舟图臂搁”极尽文人雅致,章法布局和谐,笔墨气韵生动。晚清,常州地区还有竹刻风格较书卷气的周之礼。民国往后徐素白、白士风的出现,常州逐渐成为全国留青竹刻的中心。徐素白是扇庄学徒出生,师从支慈庵。民国年间,扇骨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因受洋货排挤大幅度衰退,民族工艺未受影响继续保持旧状,后来,徐素白主刻留青。在与海派书画大家切磋的过程中反思和探索着如何才能在张希黄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月季蜻蜓臂搁》等作品中“薄若蝉翼”的技法便是苦心研究而来。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常州留青竹刻技艺

随着与外界的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西方艺术观念被引入。立体主义、透视等在西方绘画追求的法则,被竹刻大师们引入到留青竹刻的门道里。人们通过网络等现代文明产物见识了更多的事物,想象力逐步拓宽,艺术品位得以提升,求新求异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对传统花鸟山水题材出现一定的审美疲劳。竹刻艺人也意识到这个时代特性。竹刻新锐徐文博《和风图》,内容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以“竹刻水墨山水技法”表现女性柔软飘逸之美。师承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不单单停留在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之间。一些学校开设了留青竹刻的选修课,让传播与传承的方式变更多样。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工艺不再受到农耕文明的限制。过去传统琢玉的玉凳,现在都是电动的了。平面雕刻已经能用电脑控制。虽然留青竹刻应秉持手工操作,但刀的改进还是有利于技艺的发挥与创新的。

结语

无论前路如何飘渺,有何种冲击,只有将留青竹刻传统技艺的嬗变和发展保证在同质限度之内,即忠实地遵循传统技艺的本真性,留青竹刻的艺术生命才能得到延续。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作者简介:刘梦娇,女 ,籍贯:江苏常州,研究方向:装饰画。

猜你喜欢
素白竹刻青竹
淡雅青竹,留韵传芳
月夜的素白
骏马(2020年9期)2020-11-19 13:5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文化产业(2020年12期)2020-06-18 02:47:10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04
素白的早餐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艺术品鉴(2017年5期)2018-01-31 02:06:43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艺术评论(2016年6期)2016-05-14 13:16:02
青竹小镇
福在心头
中华奇石(2015年8期)2015-07-09 18:32:28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中国收藏(2014年10期)2015-03-12 15: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