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现代设计产生于20世纪初欧洲,是一批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和理论家反思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开始探索新的审美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代主义风格充斥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从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和谐、设计中的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地域性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辩证对待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
在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品的功能逐渐占领到主导地位,与传统产品设计有很大区别,现代设计更倾向于为大众服务,这种设计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的巧妙结合使设计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现代设计更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使其多样化发展。
现代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和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矛盾,功能与形式达到和谐的状态是现代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推动设计的向前发展。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功能、造型(形式)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功能是指产品在人使用的过程中能展示出的某种性能,造型(形式)是指产品外形,物质技术是指在生产产品时所具备的技艺、工艺和设备。功能是产品设计主导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功能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其他因素则影响了产品的附加值。任何设计都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指出:“功能是在具体感性形式中显现出来的功能,形式又是显现功能的感性形式,功能与形式不可分离,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名言:“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提出的这种“有无相生”的观点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说明器即功能,不在于围成空间的“壳”而在于空间本身,但空间离不开“壳”的依附。
关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在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领军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种观点解决了设计界关于形式与功能主次问题的探讨,对当时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潮主要是针对欧洲上层贵族设计而言,反对设计中矫揉造作之风,主张用几何形体去表现设计,这一期间简洁明快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简约洗练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的追求,那么“少即是多”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功能主义者”设计师,他们设计出简洁的作品风格与传统贵族设计风格大相庭径,引领了为大众设计的潮流。
然而“形式追随功能”是强调在设计中功能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强调功能势必造成建筑和产品的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功能仅仅理解为“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能”,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的理解,认为功能美即机械美,大机器生产使产品外形相似,缺乏应有的个性。盲目地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形式,从而限制了设计师对同种事物多种表现形式,那么设计作品就缺少个性和人文感,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单纯功能主义追求只能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需求,并不能作为衡量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追随功能”只是传统设计向大众设计转型的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利弊各有显现,需要辩证地对待。
与“形式追随功能”相对立的观点是“形式至上”,这种设计风格表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张力,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受到人们的亲睐,但是这种设计风格没有人文情感作为支撑,很快失去了生命力。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设计风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了全世界,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建筑如出一辙,缺乏人文情感。意大利孟菲斯小组倡导一种“舍弃质感,只重形式”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比较重视产品色彩、肌理、透明度等即比较重视产品的表现形式,强调设计中人的主观情趣的表达,反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理性机械的表达方式。由于他们激进的色彩,设计作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形式美,任何惊世骇俗的设计只会让人感到怪诞,不和谐难以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至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美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对产品技术的追求同样在变化发展。任何只注重形式或者只注重功能只能将设计推向一条不归路,正如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设计人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种致命诱惑,即“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和一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两者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等,这样的设计能使人-机-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现代设计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
设计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和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留下了一段哲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一个“尺度”即生理尺度,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求,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二个“尺度”,即所谓的心理尺度,在历史上由于对尺度的把握不同设计所呈现的面貌及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同。
人机工程学是对比例、尺度最好的说明,这里所讲的“人”指的是生理上的感受,“机”指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感受,设计从功能转变到融入情感情感,这种细节的变化是对“度”的合理把握。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材料、色彩、灯光、技术、传统元素、肌理等等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样是对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然而,设计中的美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设计的比例、尺度是变化发展的。罗马著名工程师马可·威特鲁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设计的三原则:“美观、实用、坚固”。这是古老的时期对建筑设计“度”的把握,这种对建筑本质的阐述一直影响着现在。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审美理念,建筑去除多余的装饰,简洁的结构、均衡的尺度与古典时期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将现代建筑风格发展到极致,建筑外表统一规则的表达,地域性元素缺失,各大城市充斥着拔地而起的硕大建筑物,给人带来新奇和陌生的感觉;然而很快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弥补了国际风建筑的弊端,借用各种历史符号表达地域人文色彩,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文化元素在建筑中占的比例不能忽视。
黄金分割比(1:0.618)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法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察觉到它的踪影。在LOGO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标志,图案采用黄金分割,把圆相交叉、分割,图案耐人寻味 。在园林设计中也能看见黄金分割比的踪影,苏州艺圃园林中假山倒影与水域形成了黄金分割的关系,视觉效果很好 ;这种设计手法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被采用。
另外,现代设计对比例、尺度的严格把控最终的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具有人文气息才能够打动人,和谐的设计能达到人-机-环境的有效统一。
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设计是人独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载体,人们的思维是会受地域性文化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设计风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纵观国内外设计发展历程,由于每个地域的文化风情、生活方式不同、审美不同,思潮的变革会引起设计风格的变化。不同的设计风格相互交融,碰撞,更需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包容其它优秀文化元素,那么设计不会失去本族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种“形而上”抽象的表达概念,文化元素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表达文化采用简洁、凝练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微妙的表达需要考究细节。地域风情的差异对产品细节要求的程度也会有差异,例如日本设计的产品小巧而精致,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透露本国哲学思想“空寂”;德国设计重理性、重功能、重技术,设计的产品同样具有德国人严谨的气息,往往在内在质量上处于不败之地。
设计是设计师思维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手法不同,影响设计方式的表达诸多方面, 因而设计需要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然而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不仅仅需要传承传统经典文化更需要在国际上拥有属于本国话语权,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表达方式,树立本国的文化形象。 同时需要深层次思考我国的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文化元素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当处理现代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合理把握尺度已成为基本的组成部分,人文元素则成为主导因素。在设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人的需求,更需要表达地域性文化元素,人和文化的巧妙结合是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
.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