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

2015-05-30 01:40田文杰吴琦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汇

田文杰 吴琦

摘 要:由于文化的差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英汉语言中词汇语义的不对等性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指出词汇语义不对等性主要包括词汇空缺和语义差异两种情况;其次,探究了造成不对等性的语言内部的等级性特点及外部世界对语言的影响两个主要原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研究不对等性在翻译方法和在词汇学习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汇;不对等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则是对不同文化的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问题所引申出的问题不胜枚举。我们知道,语言是语音、语形、语义三者的有机结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词汇语义层的差异不可避免。

一、词汇语义不对等性的表现形式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词汇层面的不对等尤为明显。英汉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词汇空缺和语义差异。词汇空缺是指某些词汇在另一种系统里面不存在,而语义差异则指的是某个概念词汇在两种语言里都存在,但是在使用中有所差异。

(一)词汇空缺(lexical gap)

所谓词汇空缺指的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的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孙佳丽,2012)。词汇空缺现象在语言间交流中比较普遍,它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或契合的词汇。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而言,主要是指词汇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的空缺,即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节气”等在英语中完全找不到对应物,再如,对于很多英美国家的人而言,“炕”(a heatable brick bed)见所未见,同样,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很少吃,类似这样的词,自然会导致词汇空缺的存在。同时也存在英语中的指称对象在汉语中不存在、不常见这种情况。中国人安土重迁,很难理解“motel”(汽车旅馆)指的是什么,也自然不会产生表达该所指概念的相应符号。

(二) 语义差异

词汇空缺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语义差异亦然,语义差异主要分为指称意义上的差异和语用意义上的差异。

指称意义的差异即词汇不能完全对等,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汉语文化在该指称意义上加以区分,而英语不作区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亲属词”了,汉语中把“姑父”“叔父”“舅舅”“姨夫”这四个概念区分的很清楚,而英语中就一个“uncle”,这样就不能准确表达这些亲属关系,造成了词汇空缺。另外一种则是英语中加以区分,而汉语不区分。汉语中干部涵义比较宽泛,既可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如工会干部,又可指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而英语中对干部加以详细区分,如“officer”(军官;官员),“official”(高级职员;官员),“administrator”(公司、机构的管理人员),“leader”(领导者,领袖),“cadre”(骨干,干部)等多个词语,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该词使用过程中的内涵和外延。

有时候,即便是相同的指称意义,但在其背后的语用意义也不尽相同。汉语中的“鸳鸯”有“夫妻”的意思,而在英语中, mandarin duck却并无此意;在英语中,goat一词表示“山羊”,也比喻“色鬼”,但在汉语中这个比喻义并不存在。

二、词汇语义不对等的形成原因

两种语言间的语义差异不可避免,究其原因,即语言内部的特点以及外部世界对语言的影响两方面因素。

(一)语言内部的等级性特点

“语义的分级性涉及语义在质量、数量、程度和频度方面存在的差异。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是绝对的。”(王逢鑫,2001)。对于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而言,主要是指其等级性对该不对等性产生的影响。由于两种语言在等级的划分上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某一等级的概念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等值的对应,这正是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产生的原因之一。举个例子,在英语和汉语中,表达天气温度的词都有其独自的等级性特征,以“冷”(cold)和“热”(hot)为例,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这两个词中间都存在着中间领域,对于英语而言,是warm和cool,而在汉语中,酷热、炎热、温暖、凉爽、冰冷、严寒都处于这个中间领域,由于其等级性,这些中间领域的词汇多半会出现不对等。

(二)外部世界对语言的影响

除了语言内部的等级性特点,外部世界对语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词汇系统属于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系统则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同一个所指在不同的语言系统内部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或者使用方式。外部世界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差异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

就自然地理环境而言,词汇系统与人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环山,只有东南方向临海,且中华文明起源于中部黄河流域平原,所以在汉语词汇中对“山脉”和“土地”的认可度接受度比较强,所以才会有大量与“山脉”“土地”有关的词语,如“开山鼻祖”,“泰山北斗”等。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常常出现与海有关的词语,比如all at sea就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

宗教信仰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不同也反映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部分词汇意义,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把《圣经》奉为经典,很多词语都直接或间接出自圣经,比如用Solomon(所罗门)代指聪明人,Judas(犹大)代指叛徒。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很多宗教都曾盛极一时,其中主要的是儒释道三家,所以很多词汇便与这三个宗教相关,诸如“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基于此,英汉词语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不对等现象。

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中国人重视整体,轻个人,过度要求从整体道德上约束自我,而西方重视个体,讲究独立。中国姓在前,名在后,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乎整个家族的兴衰存亡,宗法制下的中国家庭,亲属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关系,所以这也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汉语的亲属词区分的比较清楚;在西方则是名在前,姓在后,个人的事情仅与个人有关,亲属只是比较特殊的一层关系,所以也没必要区分的特别清楚。同时这也可以解释得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汉语中有贬义色彩,而在英语中有褒义色彩了。

三、词汇语义不对等研究的应用

研究词汇语义的不对等性,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我们的翻译活动和词汇学习产生不小的作用。

(一)翻译方法

由于词汇语义在英汉双语间存在不对等性,所以我们在翻译活动中需要格外注意。奥格登和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语义三角”(semantic triangle)这一术语,这种关系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图1

其中,词语和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基于语义三角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关于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图表,如下所示:

图2

还是以语义三角为基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真正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翻译最后表象的结果是某个语言系统中的符号A变成了符号B,但其实经历了三个过程。如上图所示,要想在英汉翻译时达到准确,必须按照这个顺序:首先,搞清楚该符号指代的是什么概念,即该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过程1),然后根据该概念去寻找对应语中的相同或相似概念(过程2),接下来根据这个概念在目标语语言系统内找出反映该概念的符号(过程3),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诚然,当我们刚开始学习时,总会下意识的觉得翻译就是词汇和词汇的对应,比如说,“狗”就是“dog”,其实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内部概念之间转换的重要性,并且该词汇比较简单,整个转换过程过快以至于常被忽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间的不对等性,在翻译中,这一符号——意义的转换过程阻碍重重。有鉴于此,我们基于上述图表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1.音译

音译法主要适用于对于人名、地名以及表示新概念而在本族语中找不到适当词汇时,音译法可以分为三种:直接音译、音义结合和音译加注。直接音译是一种普遍的翻译方法,诸如把“太极”翻译为“taichi”,“sofa”翻译为“沙发”,使用直接音译的多为新生事物或在对应语中不存在的事物,但又不涉及背景文化信息。至于音义结合,这个方法主要应用于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是指原单词英文发音与现在汉语发音类似,但是又在语义上更进一步,体现了一定的联想性。音义结合其实是直接音译的一种变体,只是在翻译过程的词汇选择上更加贴合,如Cocacola翻译为可口(delicious)可乐(pleasant),使这种饮料的名称在汉语中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再来说第三种方法,音译加注法,这种方法是指在翻译中对于音译的结果再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应用该方法主要是因为需要翻译的词汇涉及过多的文化背景,目标语文化系统完全不理解该词汇在源语言中的意义。如Poseidon可翻译为“波塞冬(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窝窝头”可译为wowotou-streamed bread of corn”,这样对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而言就好接受的多了。

2.意译

意译主要应用于原语和译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如“Communism”翻译为“共产主义”。同时,意译不注重原文,重视的是意义的相契合,如汉语中“有喜”一词的翻译,不能直译为“have happiness”,而应根据意思翻译为“be pregnant”。

3.直译

与音译法类似,直译法处理的也是源语中的独有文化在译入语中的过程,而不同的是,音译法可以处理简单的词汇对应,但是在汉译英过程中不可能大规模的使用拼音加注释,这时候直译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直译法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时,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这种翻译方法在汉语译为英语中较为常见。如“纸老虎”翻译为“paper tiger”,“丢脸”译为“lose face”,由于这些概念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在英语中并无该概念,所以在接受上有一个过程,首先是那些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通”,然后经过媒体的传播使很多人都知晓,进一步被大家理解,最后也有可能收入到英语词典中。

(二)词汇学习

英汉语义间的不对等使得我们在第二外语学习尤其是词汇学习中需要格外注意。词汇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形式包括词汇的语音和拼写,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形式是为其意义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从意义着手进行词汇学习。这个意义不仅仅指词汇的意思,还有其不同的语法功能。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词汇简单按照语法功能和语义场进行分类学习。

从语法功能而言,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不同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学习的基础阶段,了解这些尤为重要,并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分类上大体相同,通过英汉的对比,在词汇学习上可以产生词汇的正迁移现象。

从语义场的角度也可以进行词汇的分类,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根据语义场进行分类是增大词汇量的有效办法,同时也可以在语义场内部进行词汇的深度辨析。在一个语义场里,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支配词,以“感觉”(sense)为例,其子系统包括“sight,hearing,smell,taste,touch”,我们可以看出,语义场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语义层面进行分类,同属一个狭义语义场的词汇词性不一定相同,但是对于我们扩大词汇量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说到词汇的学习,不得不说的就是词典和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词典和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孰轻孰重,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词典和语境的学习缺一不可。词汇学习或者词汇记忆就像盖房子,词汇就是盖这所房子所需要的石头或砖块,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广度决定了我们所盖的房子占地面积有多大,而深度决定了我们的房子有多高。所以,根据这个比喻,在词汇学习的初始阶段,词汇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词汇记忆的越多,意味着我们的房子面积越大,只有当房子有一定面积时,房屋的高度才是有意义的,这个阶段我们主要需要依靠词典学习,扩大我们的词汇量,当然了,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并不是割裂开的,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开始时先从广度入手,然后结合其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词汇,而是学会使用,使消极性词汇可以顺利转变为积极性词汇,所以语境在这个阶段起的作用就不容忽视了,在语境中可以加深对该词汇的理解。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们日常英语学习和使用中,英汉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一种既客观又正常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的多元化使我们必须正视之前学习过程中的误区,除了关注语言现象本身,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影响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方面的学习,注重对词汇本身加强更深的理解。通过两种相异文化间的对比,使我们正视了英汉词汇语义间的不对等性,理解了相异文化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这样,在学习和转换的过程中才会使用更为准确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词汇,以便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aeed. 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霍恩比(英)著,王玉章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0]白葵.英汉词汇空缺初探[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学报, 1998(5): 42- 44

[12]郭歌.基于英汉互译不对等性的翻译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13]韩霞.英汉对应语不对等现象的语言学阐释[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

[14]林明金.双语词典中词汇空缺成因及对应词处理[J].莆田学院学报,2009.

[15]刘万里.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16]蒋菁华,张慧.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汉英词汇空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7]孙佳丽.浅析英语中的词汇空缺现象[J].科技信息,2012.

[18]杨德霞.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