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2015-05-30 19:57周信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骞商鞅匈奴

周信伟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确定信念的基础”。正如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会,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所以每节课必须讲究开头的艺术,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的开讲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全神贯注于这堂课中,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这节课。

二、讲好插图,激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因此,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多,限于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讲解,选择得好讲解形象生动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重点讲了插《图商鞅舌战图》。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此图,然后进行引导、点拨、讲解。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而他对面的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面对这一场激烈的历史性辩论,最后秦孝公作出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课堂上讲述这个插图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并又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到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情感受震动,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当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到张骞带这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拘留张骞十几年,张骞始终保持汉节、不投降、忠于祖国时,学生被他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他鼓舞;当讲到张骞返回被匈奴再次拘留时,学生又为他的生命担忧;当经受了13年磨难终于回到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加深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从而更容易掌握这一课的内容。

四、情感教育,增强兴趣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融洽的感情,协调的关系,充分运用好情感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情感教育呢?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应做到课堂上是严师,课后是朋友,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课堂上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课后要认真给他们以“满腔热情满腔爱”,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才会喜欢他(她)所上的科目,增强他们的浓厚兴趣。

猜你喜欢
张骞商鞅匈奴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匈奴王的珍宝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义退匈奴兵
西游新记7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树敌太多商鞅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