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解读文学中的孩童形象

2015-05-30 19:51刘佳婷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苦难罪恶圣经

摘 要:《圣经》中的孩童从基督教义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罪恶的孩童、苦难的孩童和纯真的孩童。他们因人类的原罪而经受邪恶的蛊惑,如基督为人类赎罪去遭受苦难,进而以纯真美好的形象被上帝赞美。本文以基督思想解读《圣经》和众多文学作品对孩童形象从这三类来进行的描写,从而阐释上帝对孩童的启示与关爱。

关键词:圣经;孩童形象;罪恶;苦难;纯真

《圣经》这本被基督徒称之为上帝之言的宗教教义从其中对孩童内容的涉及,可以将其视作是上帝对人类童年的评判与启示。孩童在上帝眼中是纯洁的基督化身,无论他们表现出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与自私,还是孩童所特有的純真与博爱,上帝都以孩童作为天堂中最美的象征。基督传递给人类在迈入天堂所经历的罪恶—受罚—赎罪之历练这一训诫,从《圣经》中人类的童年就已经开始昭示。儿童作为生命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特点,文学作品中孩童的形象也千差万别。但依据《圣经》基督教角度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这些类型与众多文学作品中孩童形象结合进行分析,不能说哪种形象是绝对的好或不好,因为上帝的爱不用好与不好来衡量。

1 罪恶的孩童

上帝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带有罪恶,罪恶必将受到惩罚。耶稣基督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人类的罪恶,唤醒世间所有罪恶的灵魂,当然包括孩童。在圣经中,孩子的罪恶已经向我们昭示人类从幼年就已经滋生了邪恶的火种,那种嫉妒、自私、贪婪并非环境熏染或基因遗传,而是人类从原罪开始就无法摆脱的磨砺,在罪孽中沉沦,在忏悔后永生。《圣经》中该隐因上帝偏爱亚伯供奉的牛羊而嫉妒,后杀死弟弟亚伯。农业种植和牲畜放牧也许在兄弟俩当时分配时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上帝喜好牲畜也并不代表该隐的农作物不好。但作为万物之主的上帝的喜怒却在无形中左右了该隐表现立功的欲望,天真的亚伯可能还不知道因何而起就被哥哥嫉妒的怒火葬送了性命,兄弟本是同根,亲情的关爱还未曾感受却已滋生争宠夺爱。约瑟因是雅各的幼子而被雅各格外喜爱,其兄长们并未因其年幼而多加爱护,相反嫉妒他被父亲宠爱有加而合伙将他卖往埃及,致使年幼的雅各沦落异乡。是嫉妒让孩子年幼的心灵萌生了作恶的罪孽,兄弟相残,手足反目,这些现代社会都会视作大逆不道的恶行却在上帝创造人类之初就有叙述。可见上帝对人类罪恶早已预知,亚当夏娃经不起毒蛇的诱惑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违抗上帝,人类的始祖因原罪被逐出纯真的伊甸园,从此人类世代逃不出罪恶的惩戒,就连年幼的孩童也会因罪恶一次次的冒犯上帝。贪婪的欲望,自私的冲动让孩子不惜触犯戒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儒家宣称的人之初,性本善似乎完全被之否定。并非圣经对儿童持有偏见,在戈尔丁的《蝇王》中,孩童已完全被成年人的贪欲所吞噬。当孩子们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从文明走上野蛮时,他们的理性在没有束缚而变得扭曲,在欲望的引导下开始变形。他们在作恶中释放他们的原欲,在厮杀中满足嗜血的快乐,这些孩子已完全是上帝眼中的恶。就连童话世界里也不乏此类孩童,《灰姑娘》中继母的两个女儿虽然年纪不大,却已将成年人世界里的凶残、自私和冷漠掌握得得心应手,她们知道如何折磨可怜的妹妹,如何剥夺她应有的一切权利,在她们年轻而丑陋的脸上已显示出为达目的不惜一切的神情。当她们得知王子寻找能穿上水晶鞋的女孩时,不惜用刀将自己肥大的双脚砍小,这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年纪不大却为尽享荣华而甘愿付出如此代价的决心是何等坚定。富裕奢华的生活也许是人人向往的,但童年还不是应该有如此宏伟志向的阶段。《雾都孤儿》中老犹太手下的那些孩子们,小小年纪已经个个身怀绝技,在熙攘的人群中,他们知道谁的口袋里有更多钱,谁的钱包更好得手,更会用他们的花言巧语骗取无辜流浪儿的信任从而让他们与自己同流合污。当奥利弗希望摆脱这种罪恶的生活方式时,他们模仿着大人的模样对他哄骗、恫吓以及殴打。这些孩子也许曾经和奥利弗一样善良,但罪恶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内心生根。他们喜欢混迹街头,偷偷抢抢,渴望能像老犹太一样操纵手下,法号施令,成人的阴险已经让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伦敦传》中,那些年幼的流浪儿在伦敦结成团伙,分工合作偷盗抢劫,有了钱,跑进酒馆喝个伶仃大醉,还未成年就开始蹉跎生命了。贫穷的小女孩虽然嗓音还很稚嫩但已经会卖弄风情的靠皮肉赚钱,她们也许有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但罪恶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从身边抹去。

基督教认为人类幼年的恶行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人类必须经历的丑恶,只有在罪恶中受到心灵的惩戒才会意识自身的恶。在上帝的博爱世界没有任何罪恶是不可饶恕的,只要抛弃罪恶,走进上帝,聆听上帝的教诲任何罪恶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原谅。人类在自私与贪欲中往往会迷失自我而失去信仰,在背离上帝的荒漠独自忍受内心的煎熬。该隐在嫉妒中失去理性,约瑟的兄长们在弟弟博大的胸怀中忍受良心的谴责,但上帝却从未因人类的背弃而关闭人类渴望通往天堂的大门。《圣经》中人类在物质与财富的诱惑下一次次的背叛上帝,但因目光短浅而不断遭受饥饿、疾病或流离失所。此时上帝却依旧张开宽宏的臂膀为人类抵挡灾难,孩童是上帝眼中的天使,因而作恶的孩童更不会被上帝抛弃。因此,该隐逃离家乡时上帝会在他的脸上留下标记以免因杀弟之罪被他人无法宽恕。约瑟的兄长们在上帝的指引下抛弃罪恶,用心忏悔,天堂还会向他们敞开。恶已经不能简单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所有,我们固然痛恨那些失去理智,作恶多端的孩子们,但更不想因此而抛弃他们,上帝赋予每个改过自新的人同样的爱,我们也应该用爱宽容那些曾经不完美的孩子。无论我们是否信仰基督,爱都在我们内心。

2 苦难的孩童

《圣经》中,埃及法老为了遏制希伯来人的繁茂与强盛,奴役希伯来人而命令收生婆将所有的男孩丢到河中淹死,无辜的孩童还没来得及和这个世界相识就匆匆离开了。而摩西能在如此残忍的禁令下得以幸存,成长成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大英雄实属难得。同样,在马太福音中,希律王因得知刚出生的耶稣将来会威胁到他的王位而决定铲除自己权利的障碍。当耶稣父母得知这一切带领耶稣逃跑后,希律为了斩除后患不惜在伯利恒将全城两岁以内的男婴杀光。对权利的贪婪竟会让人丧心病狂到如此地步,地上流淌的鲜血没有激起希律王对生命的惋惜,父母的哀号没有唤醒这些冷酷的权利者丝毫的良知。万能的上帝也许是在对耶稣的成长有意降至各种磨难,但无辜儿童的生命就这样一个个的陨落了。同样因权位受到威胁而残害婴孩的故事还有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因先知预言他的出生会威胁他父亲的王权故引来杀身之祸,老王不念及骨肉亲儿,命令手下将其处死。虽然俄狄浦斯侥幸存活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应验了弑父娶母的预言,但在孩子心中被亲生父母抛弃甚至毒害的现实恐怕是一生也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被亲人折磨的痛苦恐怕远比贫穷带来的伤害更深。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一位有知识,有教养的老爷父亲因为树枝上有结疤而感到高兴,这样他可以把孩子揍的更结实些。于是他用这树枝结结实实的揍起自己七岁的亲生女儿,他越打越起劲,越抽越开心,可怜的孩子哭喊着求饶也无济于事,最后孩子也喊不出声了,只是喘着气喃喃着,爸爸,爸爸,好爸爸,好爸爸。还有一对有教养的父母在自己五岁的女儿身上施加各种虐待的手段,几乎是挖空心思换着花样去做,他们没有任何原因,棍打,鞭抽,脚踹孩子,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因孩子上厕所打扰他们休息,就将孩子整宿的关进厕所不闻不问,根本不顾及当时已是天寒地冻的时节。责怪孩子自己不说大小便就将屎涂在孩子脸上,还逼她吃自己的屎。竟会有如此灭绝人性的父母,孩子无知的脸上充满对父母的祈求,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家庭的温暖,什么是温柔的母爱,童年的摧残只会让他们更惧怕亲情。也许只有上帝的爱可以温暖他们冰冷的心。

在《圣经》中,孩童苦难的另一种记述便是被屠杀,王权的争夺中,孩子柔弱的生命更容易成为权力和利益的牺牲品。《申命记》中,为了疆域,不同信仰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厮杀屠城,大地上到处流淌着孩子的鲜血。在王权的屠刀下,幼小的生命如同一片片树叶散落在地上,没有人记得他他们的名字,没有人想起他们的笑脸,甚至都不曾记得他们看过这个可怕的世界。《伊利亚纪》中,希腊人最后利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后,开始了残酷的屠城,包括儿童在内,特洛伊城因他们敬爱的王子帕里斯的个人情欲而消失在一片火海中。我想此刻不会有人再想赞美海伦的倾世美貌,也不会有人想去传唱帕里斯的为爱痴狂。儿童作为祭祀被屠杀迫害在圣经中也被提及,《圣经》中,上帝为试探亚伯拉罕是否忠于上帝而让他将儿子以撒作为祭祀先给上帝,虽然只是试探最后时刻让羊儿做了替死鬼,但以儿童生命作为贡品献祭并不少见。《约书亚记》中,耶利哥城信仰邪恶文化,在他们的信仰崇拜仪式中甚至将儿童烧死献祭,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其实很多史料记载多地为了农作物风收,减少自然灾害,不惜以孩童作为贡品经行祭献。有时儿童遭受屠杀的原因荒唐至极,《圣经·列王纪》中先知以利沙沿路而下,路上遇到一些小童因嘲笑他的秃头而对儿童实施诅咒,结果两只熊突然从树林窜出将其中42个儿童撕裂。也许嘲笑先知是件很不敬的事,但作为上帝仁爱的忠实随从的先知竟然度量如此之小,让人为死去的孩子痛心惋惜。对儿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叙述,如《罪与罚》中,一个四十多岁的疑心病患者,由于一个八岁儿童在他吃饭时对他进行嘲笑而将其残忍杀害。《死屋手记》中的卡津以宰杀儿童为快乐,起初是吓唬孩子,折磨他们,当幼小的孩子因恐怖而战栗时他变得异常兴奋,便怀着喜悦的心情慢慢地用刀把孩子杀死。《白痴》中的一个囚徒也仅仅为了逗乐而杀死了六个孩子。

贫困,是孩童经受苦难的又一个无奈因素,在贫民艺习所,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穷人的巴士底狱”,孩子们是如何忍受苦难的生活,当他们尚还幼小,命运就把他们抛向了人生的荒漠。《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在孤儿院里,瘦小的奥利弗受尽同伴、孤儿院管理者的排挤和欺压,到棺材店又受到老板娘和伙计的百般凌辱,只身来到伦敦后,更是掉入了老犹太为首的贼窝,受尽屈辱折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十一岁做学徒,在工厂里打杂,受尽虐待。这部被称作狄更斯自传的小说也许正映射出作者本人童年那悲惨的遭遇。贫困,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到生活的苦难,《穷人》中的高尔什科夫家总是静悄悄的,安静的有些反常,三个孩子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他们从来没有欢蹦乱跳,玩乐的时候。九岁的大儿子因无钱治病而夭折,才六岁的小女儿总是闷闷不乐,爱想心事。小男孩死的那天,一个破布娃娃躺在她身旁的地板上,她也不去玩,女房东给她一块糖她也不吃,只是“把一个小指头放在嘴唇上,站在那儿(靠棺材),一动也不动。”[1]在苦难的生活中,儿童比大人承受更多的艰辛。在文学的长廊里,这些孤苦伶仃,身世凄惨的孩子还很多,安徒生童话中国被冻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雨果《悲惨世界》中遭受虐待的珂赛特,夏洛蒂·勃朗特刻画的小简爱等等。在《伦敦传》中,描述了那些因贫困早早来到工厂里的孩子们,他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漆黑的身体让人们几乎辨别不出他们的性别。在监狱一般的济贫院里从早干到晚,没有新鲜充足的事物,让他们总是比实际年龄显得矮小瘦弱。福利院为了克扣慈善机构分配给每位儿童的生活费而減少食物供给,让大批儿童因饥饿死去,据记载一所福利院,五百个儿童只有一位在饥饿中存活下来。这种为忍耐饥饿而锻炼的能力来达到适者生存的方式未免太讽刺了。还有那些为伦敦清洁烟囱的小男孩们,每天钻进满是烟灰的狭小烟道里,烧死或被烟呛死的比比皆是。不知道那些吃得满嘴流油,身材因营养过剩而臃肿不堪的资本家,工厂主,监工们每天在向上帝做祷告时是否敢直视上帝那无形的双眼。耶稣在为这些罪恶的人献出自己生命时,他们可曾有过一丝悔悟。

3 纯真的孩童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充满天真,快乐无邪的纯真孩童,他们用自身的童真向世人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箴言》中说:“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2]在耶稣眼中,孩子的纯真让他们能够进入天堂。《马太福音》中有一则故事是耶稣的门徒问他天国谁最大?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有,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3]由此可见,孩子没有成年人的贪婪,虚伪,少了份做作,多了份天真。在上帝的眼中,只有充满童真的孩童是人间的天使,是污秽肮脏尘世里最洁净最美好的事物。例如,《马太福音》中有人带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3]世人渴望进入天国,不断向上帝忏悔,祷告,而在上帝眼中,孩子就是可以进天国的人。他们还不曾向上帝忏悔过,也未曾懂得祷告的含义却已经具备了进入天国的资格。那种纯洁是毫无修饰的自然之物,那种天真是上帝钟爱的珍贵品性。《哥林多前书》中,“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4]可见长大成人后丢掉的恰恰是孩童最宝贵的纯真。纯真的孩童就像山谷的清泉透彻清亮,就像太阳的光芒明媚灿烂。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虚伪的欺骗,狡猾的掩饰,名利的浮躁,只有圣洁的微笑。《创世纪》中的约瑟,尽管被兄长贩卖异乡为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却并未让仇恨在心中生根,依旧思念父母兄长,成年后在得知父亲和兄长遭受饥荒,主动尽力帮助,并与其相认。

儿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他们未经世间尔虞我诈的熏染,未受世间污秽环境的侵洗,正是他们的纯洁和美好,才映衬出成人世界的肮脏和污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眼中,孩子同大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仿佛是另一种生物,有着另一种天性,纯洁,可爱,没有罪孽。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拉斯科尔尼科夫之口道出,孩子就是基督的形象。他们就像是“天堂射下来的光芒,又像是神对未来的启示。”[5]未来理想国中有的只是跟孩子一样很纯洁天真的人们。信仰上帝之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深信:“孩子是没有罪孽,像天使一般,他们活在世上,好像是对我们的一种指示,使我们感动,使我们的心变得纯净。”[6]所以“侮辱小孩的人是可悲的。”[6]这也就是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会以孩子作为战胜苦难,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人们在批判社会黑暗也好,咒骂时态炎凉也罢,却总能在孩子身上寻找到珍贵的希望,同时,童心和纯真也是驱散黑暗的一剂良药。例如,《小杜丽》中内心如圣母的小杜丽,那个在监狱出生并长大的单薄女孩,虽然在意外的财富后进入上流社会,但依旧保持童年时的善良,勤劳,让纯真之心始终照耀在她的心田。《老古玩店》中那个美丽善良的小耐尔,在流浪的生活中却从不沾染其他乞丐的恶习,始终保持着精神和心灵的纯洁,她让人们看到黑暗中的一抹亮光。还有《艰难时世》中的西丝等等,这些生长在逆境中的孩子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圣洁,她们犹如耶稣基督在普照着肮脏的现世。尽管黑暗的生活让她们的童年变得不再五光十色,充满童趣,但她们纯洁的内心让每个走进她们生活的人们内心都充满了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诗句中就寄予儿童以纯真的形象特征,认为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有幸福的童年;他们远离喧嚣尘世,仅以自然为师为友;他们天性纯洁高贵,身上映照着上帝的光辉;诗人对他们极为爱慕,希望与他们长久为伴。众多作家对儿童的钟爱绝非偶然,正如《圣经》中人们对圣婴耶稣的朝拜,体现成年人对孩童的推崇和赞美。

4 上帝之爱照耀儿童

在生活中,每当我们提到儿童,大家更多的会联想到纯洁、可爱充满活力的小天使形象。涉事愈浅,性情愈真,纯洁的心灵上还没有世事尘埃的烙印,他们懵懂的心上还笼罩着一层爱的光晕。在《圣经》中上帝为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孩童形象,他们或罪恶,或苦难,或纯真,无论他们可爱与否,上帝都将孩子视作人类最美好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解读儿童,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儿童,儿童形象的塑造让我们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并关注儿童。通过圣经和众多的文学作品,无论上帝还是文人作家,更多的是希望我们意识到儿童这个幼小的群体,将人间的温暖和博爱倾注他们的内心,让罪恶的儿童迷途知返,让苦难的儿童感受温暖,让纯真的儿童永留人间。

首先要关爱儿童。圣经作为基督教教义,处处流露出上帝对爱的诠释。《耶利米书》中,尤大人行上帝眼中的恶,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以儿童为祭。上帝耶和华说:“这样的事我从没吩咐过,心里连想也没想过。”[7]上帝希望子民都爱护儿童,出埃及记中,上帝警告他的子民,“如果你敢苦待(孤儿),他呼求我,我就一定听他的哀号。我必发怒”。[8]看看上帝给父母的指示,我们就知道他是多么关爱儿童,《希伯来书》中,只有配偶才能发生性关系,这样他们的儿女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父母呵护。[9]儿童是人间的圣灵,他们幼小的心灵只有用爱和温暖才会茁壮成长,完整的家庭,和谐的亲情,高尚的品德陶冶才会让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我们回头细数那些文学作品中的苦儿、弃儿、乞儿、罪儿,如果他们身边有爱的滋养,有父母,家人,朋友的关心,他们不会再罪恶中执迷不悟,不会在苦难中颠沛流离。世态的炎凉,人性的冷漠,让天真的孩子不再微笑。万能的上帝劝诫子民们像爱上帝一样爱他们的儿童,我们也希望今后的儿童都沐浴在爱的光芒。

其次要教育儿童。《圣经》中更强调父母应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10]儿女是上帝所赐的礼物,上帝希望他们可以茁壮成长。上帝劝告父母要教导儿女,为孩子的一生确立正确的方向,就好像弓箭手聚精会神持箭瞄准目标一样。同时,上帝指示,“做父亲的,不要激怒儿女,只要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他们。”[11]就是要父母纠正他们的思想,要把他们抚养成有爱的人。“教养儿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2]教育儿童不仅是上帝对父母的要求,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卢梭的《爱弥儿》就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福音书。它以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发展。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就让淘气顽皮的小豆豆在小林校长带领的巴学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让读者看到教育的方式原来可以如此輕松,有效。当我们感慨孩童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贵的天真特质在被漫不经心地遗失和随意地处置时,巴学园的孩子们可能会让我们为没有被遗忘的童真而感动。

5 结语

正如《少年》中所说,儿童是“天堂射下来的光芒,是神对未来的启示”。[5]因此,在上帝的眼中,人的理性就是向孩童的回归。《白痴》中的梅斯金和那些可爱的孩子在一起而恢复了健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在儿童的欢笑中找到了纯真的理想。正是在孩子们的笑声中,人们仿佛瞥见了天堂里的一线光芒。如果说基督是人类的最高理性,那么这最高理性又蕴含在孩童身上。人向童年回归,也就是向基督的靠拢。《圣经》为我们启示了爱的真谛,更让我们在孩童中懂得爱的珍贵。

参考文献: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M].文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6.

[2] 圣经·箴言[M]. 20:11,6.

[3] 圣经·马太福音[M]. 18,19:13.

[4] 圣经·哥林多前书[M]. 13:11.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M].文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47.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7.

[7] 圣经·耶利米书[M]. 7:31.

[8] 圣经·出埃及记[M]. 22:22-22:24.

[9] 圣经·希伯来书[M]. 13:4.

[10] 圣经·诗篇[M]. 127:3-127:4.

[11] 圣经·以弗所书[M]. 6:4.

[12] Peter Ackroyd. London_The Biography[M]. New York,Nan A. Talese,Doubleday,2000.

[13] 埃斯库罗斯,索福科勒斯,欧里庇德斯.古希腊悲剧经典[M].罗念生,译.作家出版社,1998.

[14]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M].何文安,译.译林出版社,2010.

[15] 查尔斯·狄更斯 . 大卫·科波菲尔[M].许天虹,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6] 查尔斯·狄更斯.小杜丽[M].金绍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7] 查尔斯·狄更斯.老古玩店[M].许君远,译.上海译文出版,1998.

[18] 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M].全增嘏,胡文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9] 陈晓兰.城市意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 荷马.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12.

[21] 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22]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南出版社,2012.

[23]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M].耿济之,译.外文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佳婷(1978—),女,陕西宝鸡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苦难罪恶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罪恶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罪恶赎金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