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人喻书”范畴

2015-05-30 19:02张晓慧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精气神章法风格

摘 要:“以人喻书”是把描绘人体及人的精神状态的词:筋、骨、血、肉、精、气、神用来品评书法艺术,阐释书法理论。“以人喻书”范畴的发展经历了从以人的身体进行机械的比喻到对书法艺术内在精神进行研究的过程,并被后世一直沿用下去。

关键词:“以人喻书”;书法艺术;骨筋血肉;精气神;章法;风格;意境

在中国古代艺术门类中,如诗歌、绘画、书法、戏剧等,“以人喻艺”范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大特色,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涉及各个艺术门类。中国古代的艺术,无论是哪一门类,书法、绘画还是诗歌,它们都是用生机勃勃、自由灵动的形式来描绘自然与生命,由此便产生了用人来做比喻的词语。

1 “以人喻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风气十分盛行,在人物品评中,审美评价频频出现,虽然还残留有两汉时期的政治性品评的痕迹,但已经从汉代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具有审美韵味的艺术。这种审美意识的提高,也必然体现在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批评上。因为审美意识的产生,使人们对于自身的描述和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如周来祥在《中国美学主潮》中说“在整个社会观念中,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弘扬,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模仿和追逐外在的事件,也不再痴情地迷恋、信仰和恪守名教礼法的伦常规范,而是把目光转向人自身,转向自身的情感满足和价值实现上来。”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从对道德、伦理的批判转向对人自身的魅力、风度的鉴赏。人体的筋、骨、血、肉、气等词是用在人物品评上的,在这一时期,开始被用来解释说明诗、书、画等艺术关于美的构成。这种方式被后世一直沿用下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论对于“以人喻书”范畴的描绘,有的是外在的;有的是形体的;有的是物质的;有的则是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描绘。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僧虔在他的《笔意赞》中说:“骨丰肉润,入妙通灵。”这些书论都把书法艺术当作生命来看待,用人体的特征来比喻书法,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便出现了。它既充满活力,又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以人喻书”的美学体系。

2 “以人喻书”范畴的审美表现

2.1 骨、筋、血、肉

在所有的“以人喻书”范畴中,“骨”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个范畴,因为“骨”为其他的范畴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书法中“骨”是指写字时身体呈现给字的“力量”。在书写过程中,“骨”的产生是执笔的力量以及指节所操持的力量。“骨”在中国古代书论中,讲求的是通过运笔使笔画线条刚健有力、笔直坚挺。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她又继续说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在这里卫夫人把“骨”和“力”联系在一起,使得“骨”和“力”具有了同等的意义。

“筋”与“骨”有着密切的联系,“筋”是附着在骨上的韧带,“筋”与“骨”是相连的。在书论中,“筋”是“力”的直接表现,“筋”与“力”也具有同等的意义。“筋”在书论中和“骨”的内涵非常接近,都是代表一种刚性的美。正如我们在初学书法时,应先练习字的“筋”、“骨”,如果“筋”、“骨”练不好,字也就不会产生“肉”。由此可以看出,“筋”与“骨”是连接起来一起用的。

“筋”在书论中有“筋生于腕”之说。这是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要把手腕悬起来,将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传到手腕再传达到纸上。在笔画运转的过程中,要通过笔力使笔画有力量、有弹性,这就要求书法家手腕灵活。

“筋”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美”,所以在书法中,古人在笔法上用“藏头露尾”等词语来体现笔断意连的技巧,做到在笔势上收放有余,笔锋上藏蓄有度。

“血”在生命构成中是不可缺少的,“血”与墨是密不可分的。“血生于水,肉生于墨。”“血”是指字的点画中用墨用水的技法。字要达到“润”的效果,就要把墨调的干湿适度,这要让水和墨调配得当,墨若过淡,易伤神采;墨若太浓,易滞笔锋。所以,调墨需要诸多技巧,才能做到用墨自然、干湿有度、血脉相通。

“肉”可以使字产生丰满的效果,它和“筋”、“骨”密切相连。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在这里,“肉”和“骨”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肉”是指圆润、丰满。“肥”、“瘦”两个字便是从“肉”产生的,肥者多肉,瘦者多骨。“肥”字需要表现出“骨”;“瘦”字需要表现出“肉”,这样才不会显得太过于臃肿和枯槁,肥瘦适中。

书法是“筋”、“骨”、“血”、“肉”兼具的艺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一个生命体便诞生了。要想使字具有生命,并不是直接地进行模仿,而是书法家通过情感、感情、想象来诉诸字体本身。

2.2 精、气、神

“精”和“神”在书论中是十分重要的两个范畴,可以指作品中存在的精神、神气。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精”与“神”所表现的是作品的内在,不是指字体的本身。书法艺术的精神、神气是必不可少的,失去他们便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躯壳。

“精”与“神”是书法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气”是“生命力”,是书法创作的本源。王羲之曾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把“气”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可以使作品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增加作品的審美趣味。“气”还可以指书法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体现在书法家自身的生气、气质、风貌等。书法作品本身也具备“气”,存在于作品的内在。

“神”和“气”在书法艺术中是两个较高的范畴。“气”是难以捉摸的,是一种感觉;而“精”与“神”则是可以体会的。所以,在书论中常常把“精”、“气”、“神”放在一起。“精”便是书法家的艺术造诣;“神”便是书法家的精神气质;“气”便是在书法作品中所呈现的效果。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

2.3 章法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关于书法艺术的“神采”方面,则需要通过章法、风格、意境等艺术语言来表现。

章法有大小之分,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

小章法即单个字的章法,这一字中的点画结构均要布置得当,每一点画的大小、长短、粗细、距离等等要安排到位,使其极具艺术性。书法将这些具有不同形式和数量的点画逐一安排,组成一个字,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单个的字具有了“精”、“气”、“神”,也就有了生命的情趣。这种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相互呼应,彼此牵连,使得字变“活”了。

大章法即一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相互连贯、相互呼应的关系。整幅作品的章法就要求艺术家们要具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让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这样才可以让欣赏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欣赏。

书法家在创作之前就要安排好作品的整体内容,逐字逐行地思考,正如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思考,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她又说“意前笔后者胜,意后笔前者败。”这里的“意”是指构思、想象、布局等,所谓布局在书法中也就是指章法。

章法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第一个字和第一行,它统领后文,是通篇之领袖,这种气势要贯穿全篇、气脉不断。积字成行、积行成篇,这就好像有一根绳子串起来一样,达到气脉相通、笔断,但气不断。正如人体的各个部分的器官,位置、功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它们的作用却无可替代。

人的生命特征在章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整幅作品的经络,它让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从而使作品展现出潇洒、活脱之美。

2.4 风格

“书如其人”是书法艺术对“以书喻人”范畴的一种特殊体现。风格,指书法家以及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度、神采、气质。书法作品要体现出一定的风格,呈现出作品整体的风貌,这是每一位书法家所追求的目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们一致认为书法的笔画、线条是人们的思想、情感的展现。作者的学识、修养、性格、艺术才华等等,都可以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看出来。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有诸里必行于诸表。

书法风格的形成,和书法家个人的气质、凛赋、学识、修养、阅历等方面有关,将这些彼此糅合,尽显于尺幅之内,由此而形成书法家独具的艺术风格,从而使我们有“书如其人”见字如见人之说。

2.5 意境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象”这个范畴,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象”便转化成了“意象”,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要达到书法中的篇章之美,则需要创造意境。“意境”一词在书法艺术中是指虚实相生,从有限到无限。书法的篇章中是否有意境之美,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落墨之处为实,无字空白之处为虚,虚与实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生命力贯穿于整个书法艺术之中。它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意境,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必须是虚与实处理得十分得当,才可以将神韵寓于尺幅之中,把有限的笔墨和无限的意境相互融合、相互连接。

由此可以看出,意境贯穿于书法艺术的全过程:创作——作品——欣赏,是无处不在的。

3 “以人喻书”范畴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里所说的“形”是指在书写字的过程中,由点画线条而产生的,需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书法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指点画线条以及字形结构中透出的精神、情趣、气质、格调和意味。“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就是说神采要高于形质,神采的存在以形质为前提和基础。由此得出,书法艺术中“以人喻书”范畴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实质是点画线条还有空间的排列组合。追求神采,书写神韵,是书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5] 周来祥.中国美学主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6]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朱光潛.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陈石军.生命的形式——中国古代书论“以人喻书”方式的审美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晓慧(1988—),女,山东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精气神章法风格
焕发出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引领作风新常态 提振干部精气神
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