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桂英
四年级上学期,我班转来了一名学生,胖乎乎的圆脸,笑眯眯的双眼,无不闪烁着天真和快乐。见到我,他大方而甜甜地叫道:“老师好!”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他却高高地举起了双手。我眉头一皱:“有什么事?”他腼腆地说:“我想回答问题。”我笑道:“你知道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呢?”他摇摇头。“哗”——在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中,他脸红了,可这并没有令他难堪,课堂上,我总会看见他那高高举起的手,而且,他时常能正确、流利地回答。
这样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却是典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似的人物。
他怕写作业。每次课堂作业,他总是东张西望,咬咬笔,甩甩手,其他同学早已完毕,他才写上寥寥几笔。下课铃一响,收作业的同学来了,一句“没写完”,他的作业便无踪无影了。家庭作业更是糟糕,不是昨天忘了带,便是今天没做完。老师的严厉批评,小黑板上的批评栏里写着他的名字,他也满不在乎。
更令人生气的是,上写字课时,他更是肆无忌惮,揣着双手,坐在教室里,哼着小曲,似乎是坐在茶馆里那样悠然自得,一节课完了,一字未写。我发现后,第二节课便有意站在他面前,他仍目中无人,不翻书,不动笔。
他也怕劳动,怕吃苦。每当他们小组做清洁时,他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溜之大吉,实在是无法逃避,也是应付了事。劳动回回得“差”,也无动于衷。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孩子,我陷入沉思,努力寻找着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自幼体弱多病,使父母对他倍加疼爱和娇惯,小时候常因病耽误学习,而后来,他则常以身体不适而不完成学习任务。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身体,而忽略了对他情感、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爷爷奶奶的娇惯,父母为之深感头疼。这是一个不求上进,缺乏自尊心、责任心,情感空白的孩子,如不加以引导,纵使再聪明,也会因没有责任感而在生活中迷惘。
为此,我对孩子进行了角色对换,孩子因为表现不好,常常受训斥,使他成了被冷落,甚至遭排斥的角色。如果让他去管理别人,或许能用责任感去督促自己做好一些事,增强自信心,培养上进心。于是,在同学们的一片惊讶声中,他成为了小组长。我明确地告诉他:“你是小组长,肩负着管理好小组的职责,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有能力做好工作,但同时,你必须完成作业,自觉参加清洁扫除,起好带头作用,同学们才会信任你。”听了我的话,他乐呵呵地点点头。没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工作,他竟做得有声有色。从来不早到的他,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学校。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位同学的作业。作业很快收上来,我翻开他的本子一看,竟破天荒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写完了作业。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为小组同学布置清洁,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不仅坚持做完了清洁,还给小组成员评了分。第二天的朝会上,我在班上及时表扬了他,并进一步提出新要求:坚持完成作业,坚持参加清洁扫除。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逐渐能完成作业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小组长的工作中,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用责任督促自己,约束自己,找回了自尊。
现代家庭,绝大多数孩子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能使他们完全脱离为家庭操劳和分忧的境地。可越是这样,孩子的自觉性越差,对自己的要求也越低,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责任心被丢在了脑后。而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成员的筹划,帮助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尽自己的义务照顾家庭,感到自己有责任来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因此,在我的建议下,孩子的父母一反常规,同他交心,将成年人的苦恼,家中的琐事与孩子叙谈,将每月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向他公开,让他知道父母挣钱养家的艰辛。
渐渐地,孩子变了,变得勤快能干,变得懂事了。做清洁时,教室里时常闪动着他劳动的身影;家里的家务:洗碗、扫地、倒垃圾样样能干。学习上丢掉了懒帽子。
望着孩子那甜甜的笑脸,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他终于走出了情感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