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在云南腾冲的来凤山下,在气势雄浑的叠水河边,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这,就是建于祖国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的国殇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始建于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策应密支那抗日作战取得胜利之后,为纪念攻克腾冲的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
腾冲可不是一般的小城,它积满了沉甸甸的历史。当年那些温润的翡翠,从缅甸被马帮驮入腾冲集散,在如流岁月中,染绿了这座边陲小城。
从大清到民国,腾冲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史书载:“客商之贾于腾越者,上则珠宝,次则棉花,宝以璞来,棉以包载,骡驮马运,充路塞道。”曾有一条北起成都的古商道,早在西汉时便经大理、保山,越过怒江和高黎贡山,直达腾冲,再出境到缅甸、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国。
腾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由巨石砌城,门楼四立,坚不可摧,史书称其为“极边第一城”。城内的老建筑,雕梁画栋,描金流彩,中外合璧;衙署牌坊,亭台楼阁,庙宇学堂一应俱全。其深宅大院多为明清时代所建。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就坐落于一座优雅的古院落中。建于1929年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存图书六万多册,其中有许多是珍本、孤本。
然而腾冲另一个让人感到沉甸甸分量的原因,是她鏖战在血海中的非凡抗战史。
1942年5月,日军侵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古城陷落于战火。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反攻,在不宜渡江的雨季强渡怒江剑指腾冲,揭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中国军队压抑已久的国恨家仇爆发,经过残酷激战,终于攻克高黎贡山,荡平腾北日军各据点,扫清腾冲外围各制高点,开始攻打腾冲城。
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收复腾冲,腾冲成为中国沦陷区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此役共歼敌6000多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腾冲全城化为焦土。据一位中国指挥官回忆,城内每一片树叶上都穿有弹孔。
在战役结束后,辛亥革命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此后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竣工日期为7月7日,寓意深长。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进大门沿主道前行,院内遍布高大的苍松翠柏,芳草萋萋。主道两侧建有滇西抗战纪念馆,里面陈列了大量当年腾冲抗战的照片和实物。
拾级而上,到达古典式建筑“忠烈祠”。祠堂檐下悬挂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和书法家于右任所题“忠烈祠”匾额。多根立柱上,悬挂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各级将领的提联。
祠内正面是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阵亡将士题名碑,共9618人。
祠堂后面是外国盟军阵亡将士墓地。再向上是一座高高的土丘,顶部耸立着纪念塔。成片的烈士墓碑一行行,以塔为中心成辐射状,按原有的战斗序列排列,向四周的山下延伸,如同随时奔赴沙场的大军。
每年清明前后,墓园内满是凭吊人。花圈遍布,气氛肃穆。
墓园大门口的左侧有一个坟包,立有“倭塚”石碑。这里埋葬着四个驻腾冲的日军指挥官,他们葬身于中国军队收复腾冲的激战中。作为历史罪人,他们将永远跪在这里。
城南的来凤山顶是腾冲城的一个制高点,俯瞰全城,日军曾在上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反攻战打响后,中国军队步步为营,艰难仰攻,首次使用了美国的火焰喷射器,把日军工事烧成了一片火海,加上盟军的飞机轰炸,日军尽管多次反攻,但最终灰飞烟灭。
如今,走在腾冲风情隽永的街面上,回望来凤山,不禁想到佛语中涅槃一词的寓意:浴火重生。
腾冲——你就是那只血火中腾飞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