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组织建设与学生发展的综合融通

2015-05-30 10:48李家成
少先队活动 2015年8期
关键词:少先队班级活动

李家成,教育学博士、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曾在安徽省六安市任小学教师五年,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新人奖、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等。长期保持与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合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学校变革等。目前在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中小学生组织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力量。李家成教授从对当前少先队发展和研究状态的理解出发,基于发生机制研究的视角,把我们的思想引入组织建设的机理中。少先队组织的育人价值何在?如何实现?在对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学理的探究中,或许能创生出新的教育机制与形态,开辟少先队工作的新天地。

中国少年先锋队以其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而著称。队员们有着对少先队组织与活动天然的亲近与热爱,教育工作者们为队员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着。在轰轰烈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的学理探究,缺乏对其内涵的思考与原理的明晰,则会大大减弱、甚至遮蔽其作为教育组织与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本文聚焦学生组织建设的教育性,试图阐释学生组织与学生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

一、当代形态:学生组织的多元丰富

1.多重迷雾下的中国中小学生组织

当论及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时,西方人士往往以为中国中小学生只有学科学习、作业和考试。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或教师的教育工作是这样的吗?少先队研究者与实践者一定会给以否定的答案。这是因为,西方教育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走进中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世界,因此才有如此的偏见。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学者也开始强调在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有学者指出:“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是个盲区,在很多校长、教师的头脑中,在学校的管理规定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指标中,活动很少会有重要地位。可是这个是缺不得的。”这里所引用的最后一句话是合理的,但该学者对于“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是个盲区”的现状判断,估计是所有少先队工作者所不认同的,因为少先队工作者已经在该领域播种、耕耘得太久了,也已经收获太多了。在该学者的论述中,“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活动是丰富社会性、增强社会责任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自己组织社团,更是锻炼的最好方式”。这一立意同样是有益的,但将学生社团视为学生活动的基本组织形态,估计又是少先队工作者所无法认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学生的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事实上已经大大超越该学者的认识与理解范围。

中国大陆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往往会看重班集体、中队的重要意义。这有着历史的传统,更有着对集体教育的认同与理解。本文作者曾在2014年底对某沿海发达城市一所小学的访问中,在主题队会现场,看到、听到辅导员在教育队员:要时刻准备着为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这样的教育立意,还是典型的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如何重新认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如何理解教育立场下学生集体的独特性,已经需要思想的突破,并且已经在有关改革实验中有了新进展。有关学生组织建设的研究,直接体现着时代性,反映着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境界,折射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

2.实践逻辑的独特与创生

如果深入到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更直接地体验到实践逻辑的独特。诸多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已经和学生们一起,创生出丰富的学生组织形态与活动内容;这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学校所达成的状态。结合本文作者所开展的实验研究,可以很确定地说:中国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多元的学生组织,就是学生生活质量的一种表达。

本文作者整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合作学校普遍形成的学生组织类型为:

岗位组: 2人以上;组建方式为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形成;活动方式为自主建设、自主评价;工作内容为岗位工作。

小组/小队:因年级差异,从4人到10人,乃至更多;组建方式为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协调;活动方式为自主组建、形成小队标志,自主开展活动,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工作内容为学科学习、班级活动、学校活动、校外活动等全领域。

项目组:多人,因不同项目而人数不同;组建方式为教师组建或学生自主组建,或班委会等统筹组建;活动方式因专项活动而存在,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工作内容为专项活动,随活动内容而变,如编辑部、体育专项训练等。

班委会/中队委/团支部/部门:随班级组织的差异而不同,往往5人以上,如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等;组建方式为教师领导,全班学生参与,自主竞选、民主选举、自主协调;活动方式为全面、自主地领导班级生活,内部协调、组织,自主评价,并接受全部学生、教师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内容为班级生活的全部领域。

双班委/多班委:为上述班委组织的2到4倍;组建方式为教师领导,全班学生参与,自主竞选、民主选举、自主协调、教师统筹;活动方式为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并接受全部学生、相关班委、教师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内容为班级生活的全部领域。

社团、基金会等相关协作组织:多人;组建方式为学生依兴趣、志向等自主组建,教师支持;活动方式为高度自主策划、组织、评价;工作内容为班级生活的某类领域。

“大手牵小手”/友谊班:全班同学;组建方式为班委会、教师领导、支持,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协作关系;活动方式为教师支持下的自主活动,与班委会、项目组、小队活动等可以高度整合;工作内容为班级、年级全部生活。

校园值周、年级自主管理组织:全班,至少是多人;组建方式为学校领导、支持,全班或部分同学自主参与;活动方式为在学校、年级平台上自主参与管理、服务,接受全校、全年级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内容为学校全部或部分生活。

大队部/学生会/少代会:组建方式为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参与。部分学生领袖进入到校级学生组织中;活动方式为自主参与,自我评价,交往关系丰富,行使权力,履行责任;工作内容为学校全部生活。

即便是聚焦到少先队组织,也不仅仅有校园里的小队、中队、大队;大队部内部的相关部门、假日小队、寒暑假里的社区小队和中队,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组织。

上述归纳是想说明:中国学生事实上生活在一系列的学生组织中,在组织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而且诸多的学生组织就是学生自己创建的。

那么,这些学生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价值何在?

二、育人价值:学生组织建设的教育意蕴

学生的发展是离不开群体的,而组织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一系列的组织建设,发展着学生的社会性,充实着学生的个性,更丰富着学生和组织的内涵。

1.人与组织间合理关系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中国而言,“当代中国社会需要并正在形成个体与群体、组织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就个人而言,需要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重复走向创生;就组织而言,需要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维持走向演化;就二者的关系特征而言,是组织需要着、容忍着、促进着个体的独立、主动与创生;而个体同样需要着、容忍着、促进着组织的复杂、多元与演化。

针对人与组织的关系,有领导学研究者提出了视组织为“工厂”(factories)、“家庭”(families)、“丛林”(jungles)和“庙宇”(temples)的四类隐喻。上述不同的组织假设,已包含着对人与组织关系的不同理解与定位。还有管理学家经过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卓越公司发展中的“先人后事”(First Who...Then What)原则,更将人的创造性与组织的发展关系揭示了出来。

当我们具有了上述时代意识,就会认同:学生组织建设的水平直接与学生的生存方式相关,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

2.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培育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组织的基本价值定位应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回归到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滋养关系,回归到人的成长、组织的发展、价值与意义的不断创生上。

中小学生生活于具体的学校、家庭、社区中。他们所拥有的组织关系或许没有成人那般丰富,但也同样生活在群体、组织中,也在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创生着自己的群体与组织。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出发,培养未来公民与组织、社会的关系,起始于教育之中;学校内的各类学生组织,恰恰是教育学生创生积极、健康、富有活力、充满创造的人与组织新关系的重要资源。在此意义上,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生组织。这不仅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成,更是教育的内涵要求。

3.学生与学生组织间关系的发展,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

前文所归纳的诸多学生组织形态,事实上都处于变动之中;学生组织有着创生、发展、更新甚至消亡的历程;不同学生组织之间也有着包含、领导、融入、推动变革等诸多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组织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以及学生组织本身的建设过程,学生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发展资源。

这一切将直接促成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多年实验认识到:“从小组/小队建设到班级/中队建设,从年级建设到社团/学校组织建设,再到家庭/社区/社会关系建设,学生工作蕴含的多元、多层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再以诸多学校开展的社团建设为例,“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们领导了一系列的班级社团、年级社团建设;这都为学生组织的发展,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教育资源。

那么,学生组织的育人价值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又会给学生组织带去怎样的空间与灵性?

三、综合融通:学生组织建设与学生发展的相互玉成

1.在学生组织的建设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是在其生命实践中得以实现。学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过程。

就学生组织的建设而言,无论是初创期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辩论,还是对学生组织的反思、策划、构想,学生的策划能力、倾听意识、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或领导力等,都能够得到多样的发展。一旦组织建设的策划方案得以形成,则在之后的、系统而长期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学生几乎会重演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挑战,诸如学生的参与问题,活动开展的质量问题,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能生成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促成学生的自我觉醒,提供丰饶的成长体验,形成学生生命的新内涵。

因此,当我们将学生组织的发展视为一个长期过程时,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着教育的意蕴。辅导员、班主任有责任将更多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组织的创建、发展和升级相结合。

2.在多元丰富的组织活动中

学生组织一旦建立,其组织、动员学生的力量就会彰显出来;学生活动的育人能量就可能喷薄而出。

这不仅仅表现在活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多元的学生组织所创生出的新质上。以少代会为例,这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直接领导的活动,往往包含着大队委员的换届、少先队员提案的形成与提交、少代会现场的组织、少代会后续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意识,发展领导力,形成群体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有着学科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如果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等有着教育的立场与能力,一定能通过指导学生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一旦学生得到发展,又将作为主体重新介入到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之中,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3.在自觉的规避与弥补中

学生组织毕竟不是个体的人,人具有组织所无法容纳的特殊性。为此,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并不能替代对具体个人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组织,如正式的学生小队与项目组、班级社团之间,其功能与价值也不能相互替代。

为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开阔的教育视野,能够有意识地将学生组织本身的多元性开发出来,避免组织形态和功能单一化;需要有意识地将组织建设与文化互通,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教育理念和组织文化,以文化人,综合育人;需要有意识地将特殊事件、特殊个体的关注、发展与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需要多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互动,将学生组织建设与教学改革沟通起来,使小组、小队、项目组等丰富的学生组织形态成为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平台。

上述工作需要的是复杂思维,要求在动态中、系统中、生成中认识学生组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上述工作也需要研究型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理解儿童、发现资源、创生教育。

总之,学生组织建设充满着教育性,学生成长与学生组织发展能够、也需要实现综合融通。中国教育工作者已经努力于此,也能在国际对话的新情境下,扎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创生出新的教育机制与形态,开辟出儿童发展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少先队班级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班级“四小怪”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