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佳 张晓娟 董克
摘要: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平台的信息内容整合进行评价,并研究该平台的绩效,为平台的优化提供建议,旨在提升平台的信息整合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理解。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整合平台优化
Abstract: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evaluated information integra? 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latform. Based on its findings, this paper has also made suggestions on how to levera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forma? tion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latform
2008年5月1日,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9年4月30日,国家图书馆开发并投入使用“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开启了国内政府信息整合之先河。笔者面向整合后的信息内容,调查研究该服务平台的整合绩效,从整合后的信息数量、时效性等方面来评价平台的绩效,呈现政府公开信息整合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使平台的发展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一、“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简介
(一)平台建设概况
2009年,“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http:// govinfo.nlc.gov.cn/)作为“电子图书馆推广工程”(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起,旨在建立包含全国各大中小公共图书馆的互联虚拟网络)的子课题之一,开启了国内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的先河。该平台的最终目标是联合全国省、市、区、县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用分层建设、共建共享的模式完成政府信息的整合与服务,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门户,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及信息整合服务。2014年4月2日(以下简称“数据调查当日”),该平台已有1个主站, 46个分站;主站即平台的用户显示界面,为其他46个分站提供进入链接;在46个分站中,国家图书馆分站1个,直辖市分站4个,省级分站25个,市级分站16个。因财政等诸多原因,在数据调查当日,尚有西藏、河南没有建立省级分站。
(二)平台工作机制
1.信息搜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目前平台采用的是机器自动采集的方式,将各政府网站上的相关信息采集到平台内,利用统一的知识组织规范和资源描述框架,对不同形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外部特征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组织、挖掘和揭示。
2.信息储存。信息搜集后,经过信息过滤、抽取、自动归类等一系列过程,将已整合好的信息归入适当的数据库中。主站与各分站的平台内,均设有5个信息储存数据库,分别是“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政府公报数据库”、“政府机构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热点专题数据库”。
3.信息整合。本文主要从信息整合形式出发,讨论平台的工作机制。政府信息整合包括形式上的整合和信息内容本身的整合。形式整合是指提供所有政府信息的网址链接或机构链接;信息内容整合是指对信息本身的整合。内容整合包括两个层级,第一层只是简单地收集政府信息并存储到本地数据库内,第二层是对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服务平台的信息整合,既包括形式上的整合如建立“政府机构数据库”,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来源的政府机构的网址链接;又包括信息内容的第一层整合,如建立“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和“政府公报数据库”。对信息内容第二层的整合体现在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和“热点专题数据库”上。
二、“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整合绩效评价方法
以平台各分站的数据库为评价对象,面向整合后的信息内容,根据适用性原则,将政府网站的内容评价指标中的可用指标应用于平台信息整合绩效的评估,对平台的数据库逐一评价。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由于政府公开信息整合绩效评价尚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对政府公开信息整合绩效评价的模型也有待商讨,故笔者因循适用性原则,在参考借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制定的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价体系、Kris? tin Eschenfelder等学者制定的美国联邦政府网站评价体系中有关政府公开信息内容评价指标设计,以及国内学者张高兴等在评价政府网站信息内容时设计的指标,选取适用于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整合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辅以定性评价指标,综合对整合服务平台的整合绩效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指标包括“信息内容”和“链接质量”两个维度。“信息内容”包括“信息数量”和“信息及时性”两个指标。“信息数量”是指平台收集的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信息及时性”是指平台能在规定时间内更新整合信息。该体系的三级指标中“信息数量”与“信息及时性”两个指标适用于评价“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和“政府公报数据库”做定量分析。“链接质量”旨在考察数据库中的政府机构链接能否正常跳转到被链接的网址。若正常跳转,则链接“有效”;若链接无法跳转,则该链接“无效”。
定性评价指标主要考察的是信息内容,二级指标中的“链接质量”针对的是“政府机构数据库”。该数据库存储的是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栏目的网址链接。三级指标“信息分类体系”考虑的是信息组织是否合理,信息是否有多种分类方式,信息分类级别是否科学等面向信息内容组织的评价。
与“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不同,“特色资源数据库”及“热点专题数据库”涉及信息内容整合的第二层整合,是对政府公开信息的二次加工,定量分析“信息数量”难以界定绩效优劣,“信息及时性”更无从谈起,只能从定性指标来评价。各指标及其可被评价的数据库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对象
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将各分站内的5个数据库逐一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图书馆分站因其“信息内容”与主站无异,故该分站不参与评价。
1.“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从“信息数量”看,在政府网站里政府信息公开一栏中获取公开信息数量(具体数字从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中所获),将平台内该数据库的信息数量与政府网站内的公开信息数量对比,检验整合服务平台的信息自动搜集能力,评价其信息整合绩效。从“信息及时性”看,主要考察该库内19类所有信息中每一类信息的最新更新时间,并计算及时信息的数量种类比例。若超过《条例》规定的20天(《条例》第3章18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则表明该类信息发布不及时。对“信息分类体系”则采取定性分析,核查其分类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2.“政府机构数据库”。笔者对每一个分站平台的“政府机构数据库”内所有链接逐一点击,记录有效链接的数量及有效链接在所有链接中的比例。
3.“政府公报数据库”。同“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的数量对比方法一样,笔者同时记录各分站的“政府公报数据库”所整合的公报数量和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专栏里政府公报的数量,核查该数据库的整合绩效。其中“信息及时性”指标调查需记录各分站平台最新公报的期数数据。
4.“特色资源数据库”及“热点专题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因其属于信息整合的深加工形式,只能用“信息广度”和“信息分类体系”指标从定性角度去评价。囿于定性分析方法所限,笔者将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结合评价指标对上述两个数据库作具体分析。
三、“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评价结果
依据调查结果,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整合绩效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从“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的2个定量分析指标的结果来看,“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数量”指标说明了整合服务平台的信息整合数量亟需提升,“信息及时性”指标也说明平台应加强信息整合的及时性。“政府公报数据库”在“信息数量”方面的整合状况尚可,而“信息及时性”仍需努力。“政府机构数据库”中的链接质量也亟需优化。在定性分析中,“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中信息分类体系的单一,“特色资源数据库”与“热点专题数据库”的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尚未开启。具体体现在:
(一)内容整合能力不足
图2为“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数量指标图。横坐标为45个平台分站,纵坐标为信息数量。蓝色折线为政府网站中的公开信息数量(信息总量);贴近横坐标的橘色折线为各分站内“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整合数量(平台数量)。两条折线之间相距较大,表明各分站的信息收集与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平台的内容整合能力有所欠缺。
图3为各分站“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内信息的时效性。纵坐标为及时信息数量与信息种类总数量(19)的比值。若设定60%为基本合格值,只有15个分站(34.09%)达到基本合格值;若设定80%为优良表现值,只有4个分站(9.09%)的时效性状况可称为优良。每类信息都在《条例》的规定发布时间之内的,仅2个分站。
图4为“政府公报数据库”的信息数量指标图。图4中,纵坐标为政府公报数量,横坐标为各分站平台;绿色和橘色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各分站平台中“政府公报数据库”内整合的政府公报数量(平台数量)与政府网站中发表的政府公报数量(信息总量)。这两条曲线大部分是平行重叠的,只有少部分线段相距较大,表明各分站对政府公报信息的整合状况优良。
此外,“政府公报数据库”还需要从“信息及时性”指标来评价。经调查,只有吉林、重庆和长沙3个分站在45个分站中的政府公报整合是及时的。
(二)形式整合能力不足
图5为“政府机构数据库”链接质量图,纵坐标为有效链接数量与总链接数量的比值。在45个分站中,22个分站(48.89%)达到或超过基本合格值60%,11个分站(24.44%)达到优良表现值,仅2个分站(4.44%)的链接完全有效。
(三)信息分类体系单一
经调查,“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内整合的政府公开信息只有按事由分类这一种分类体系,并没有提供更多诸如按年限或按机构分类的体系;且按事由分类的信息只有一级指标,并没有向下延伸至二级甚至三级指标。
(四)深层整合能力欠缺
“特色资源数据库”整合的信息广度和深层整合能力亦有待提高。除了浙江分站、山东分站以及湖北分站以外,其他分站的特色资源数据库都空无一文,“信息广度”无从谈起,遑论整合。而上述3个分站中,前两者的所谓特色信息资源整合,只是把政府公开信息完整地植入“特色资源数据库”中,与“特色资源数据库”所指“特色资源”并不相符,整合状况并不理想。湖北分站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内的信息,只提供了一个政府公开信息的网页链接,且经多次验证,该链接业已失效。由此看来,“特色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的广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热点专题数据库”内,46个分站并无整合迹象,“信息广度”无从谈起,遑论信息分类体系。
虽然“特色资源数据库”和“热点专题数据库”的政府信息整合现状不甚理想,但是各分站正在努力为这两个数据库的政府信息深度加工做准备工作,建立“推荐资源”和“热点资源”相关栏目,专门为信息用户推荐和提供其所关心的医疗、卫生等贴近民生的政府信息。如北京分站在“推荐资源”栏目中将关于市民公积金存额上限的政府信息推到头条,山东分站在“热门资源”栏目内将重要的政府信息按月份汇总,都是在为“特色资源数据库”和“热点专题数据库”的展开铺路。
四、发展建议
(一)与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平台各分站信息自动搜集机制的欠佳表现,表明该机制并不适合此平台,当务之急是与拥有政府信息的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平台工作人员应主动与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专员建立合作关系,一则可以由政府部门向平台提供及时、大量的政府公开信息,二则政府机构网址若有变动可提前告知整合服务平台,保持平台内的机构链接实时有效,以改善平台的形式整合状况。反之,平台经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也可提供给政府机构,信息内容本身的形式或网址链接的方式均可,以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二)开发多种信息内容整合方式
“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数据库”,只提供了事由1种分类体系,意味着该数据库只有1种信息整合方式,并没有提供其他如按机构划分、按年度划分等整合方式。作为一个整合服务平台,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整合方式,便于用户查阅和检索,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三)建立具有档案功能的长期存储系统
网络上多数政府信息都具有永久保持价值,由于技术过时、链接不稳定等原因而时刻处于丢失的风险之中。美国出版局发布的“联邦电子信息系统”,它不仅是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系统,还是一个遵循归档规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整合服务平台采用的是Or? acle数据库系统,并没有内嵌档案功能,更不是一个遵循归档规则的信息管理数据库。鉴于此,平台的发展应具有前瞻性,为日后的信息存储提供遵行归档规则的数据库或存储系统,保证信息的长期保存和长期可获取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诸如“微博”等社会媒体为平台发声,实时将平台整合后的政府信息以有序的、结构化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不仅可以提高平台自身的利用率,更为政府公开信息的传播作出贡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研究”(项目编号:13JJD87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Trust in Government [EB/OL]. [2014-05-13].http://www.oecd.org/governance/trust-in-government.htm.
[2]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EB/OL].[2014-04-12]http://govinfo.nlc.gov.cn/gywm/.
[3]梁蕙玮,王志庚.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现状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0(1):4-8.
[4]张新民,项琳,李建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与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对接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10(1):17-19+35.
[5]刘璇.国外图书馆的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工作综述[J].图书馆建设,2010(1):20-22.
[6]张高兴,曾宇航.城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5(17):34-36.
[7]梁蕙玮,王志庚.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现状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0(1):4-8.
[8]Kristin R E.Assessing U.S.Federal Government Websit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997,14(2):173-189.
[9]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发布《2013年省(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意见征集稿)》[EB/OL].[2014-05-15].
http://www.cstc.org.cn/templet/default/show_xwzx. jsp article_id=122099&id=1380 Gupta, M. P., & Jana, D.(2003). E-government evaluation: A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4):365-387.
[10]McClure, C. R.(1981).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government publica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Gov? ernment Publications Review. Part A, 8(1):5-15.
[11]马玉杰,杨红梅,杨爱志.档案部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场所的作用与意义[J].档案学研究,2008(2):34-36.
[12]胡广伟,仲伟俊,梅姝娥.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现状研究[J].情报学报,2004,23(5):537-546.
[13]朱红灿,邹凯.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3):120-124.
[14] Jaeger, P. T., Bertot, J. C., & Shuler, J. A.(2010). The 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FDLP), Academic Libraries, and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36(6):469-478.
[15]Koerten, H., &Veenswijk, M.(2013). Public sec? tor information reuse across Europe: Patterns in policymaking from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Governance, 36(4):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