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亚萍
摘 要:本文以宋朝诗人吕本中在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间创作的宋金战事诗为例,结合吕本中的家庭背景和政治生涯,透过“靖康之难”这一历史巨变给宋代士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考察出诗人吕本中在身处国家半壁江山失陷与个人主战主张受阻的现实情况下创作的诗歌,具有“诗史”的特征,这对于南宋初诗风转变与题材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吕本中;宋金战事诗;诗史;江西诗派
吕本中,字居仁,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中曾官至中书舍人,后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出朝。著有《东莱先生诗集》《外集》,此外还有一些理学著作和文学论札,由于他作了《江西宗派图》,江西诗派才正式得名,势力也逐渐扩大。由于在政治上始终处于逆境,他对现实始终抱着冷静的批判态度,事变中又始终置身于漩涡的中心东京围城内,因此率先以沉着、愤懑的笔调写下了大量的直接记述这一事件的诗篇。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东莱诗外集》中的一组《兵乱后自嬉杂诗》,共二十九首。本世纪二十年代,傅增湘重新发现了《外集》,但是孤本秘籍,未经翻印,宋诗选本和有关论著都未能加以利用。这组诗的发现,应使我们重新估价吕本中靖康事变之后的创作情况以及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一、纪实性强,诗、史互证
所谓诗史,指诗人在民族、国家危亡时刻,秉笔直书,“以韵语记时事”,在诗歌中录下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表现时代的屈辱与苦难。孟棨首先提出“诗史”之概念,其在《本事诗·高逸第三》曰:“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一记载表明杜诗被称为“诗史”主要指杜诗所反映的是当下史或当代现实,而不是“史”字一般意义上的前代史陈迹。
建炎元年(1127)二月,吕本中的父亲吕好问受命于危难之际,任兵部尚书,是时本中亦随父在围墙中,亲历了京城被围及陷落的整个过程。这一特殊的家庭背景和随之而来的重大社会责任,致使吕本中当时极为关注时事。故集中在此段事件,其创作主要为纪事,即如实记录种种惊心动魄的场景,真实、快捷、简明。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九可以证明此段:“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丙辰,金人登城,
京城失守,金人先纵火焚诸楼橹及阵州门,东水门,火光亘天,照城中尽赤,时大雪二十余日未止,风势回旋,飘雪响昼夜,如雷霆声,上(钦宗)闻城门破,恸哭曰:‘悔不用种师道言,以致于此。军兵乘时劫掠,横尸满道……”。此段史实,与吕诗所记城破之时,纵火焚烧,火光映天,皇上受扰,大雪纷飞,乱兵劫掠等等情景一一吻合,可谓笔笔实录。
二、联章合咏,纪事与感事相穿插
人们对于诗史的认识,历来有两个方面。黄宗羲将其概括为:“夫诗之道甚大:
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前者重感事,更近乎“诗”;后者重纪事,较切于“史”。换句话说,“纪事”要求善陈时事,注重描绘重大事件和社会整体风貌,“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所考焉”。“感事”则是借助诗人的眼睛来捕捉民族危亡之际的社会心理,以及积淀在诗人主观感觉中的时代氛围,相对注重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就吕诗个案来分析,在不同时段,随诗人社会角色和亲身经历的转换,纪事与感事各有偏重。
联章合咏是诗人们引史入诗、协调纪事与感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吕本中的大型组诗《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便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结合。组诗是吕本中在围城中及随后辗转漂泊途中陆续写成,非一时一地之作。其笔触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全方位、立体式覆盖当时社会现实。叙事、议论、抒情并举;场景、细节、心理共存,历来受到称誉。组诗深刻、全面地展示了社会动荡实况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诗人饱蘸浓情、细致入微地摹写自身的心态与生活。“看花泪盈眼,宁忍复开樽”,是诗人面对家园被毁的痛楚;“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表明了诗人愿意追随“河北布衣”范仔,投入到抗金义师的战斗队伍中去。“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凝练概括,是其生命本身的投射,蕴含着无尽的悲怆。与杜甫“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死去凭谁报,归来只自怜”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同样蕴意深刻,情思无限。组诗将纪事与感事穿插在一起,风格沉郁老重。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称“吕东莱围城中诗皆似老杜”。
三、对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产生的影响
吕本中创作于“靖康之难”前后的宋金战事诗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继承诗歌传统,在题材上对南宋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他的诗歌创作,虽然立足于江西诗派,但他又极力主张变革诗风,提倡“学诗当识活法” (《夏均父集序》),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自然也身体力行。“活法”要求诗须有为而作,不能背弃兴、观、群、怨的基本要求。北宋诗坛自“乌台诗案”后,许多诗人产生了避祸自全的心理,创作上由关注现实转向表现自我。吕本中早期的诗歌创作也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家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自己阅历的丰富,他开始认识到这种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危害性。所以,在《夏均父集序》中,他重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这作为掌握活法的基本要求。于是,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吕本中便将目光锁定在靖康之难,创作出了大量的宋金战事方面的嘉篇力作。吕本中的这批诗歌为其后出现的许多表现爱国精神的战事诗做出了风格上的示范。它们的出现本身是南宋初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南宋爱国主义诗歌勃兴的源头。